12月5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天津經開區建區40周年”專題新聞發布會。天津經開區管委會主任洪世聰、天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任東生、副主任馬建軍、副主任金香花、副主任徐斐、副主任楊林出席,介紹40年來經開區建設發展的成果成效以及站在新的起點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的新思路、新舉措,并回答記者所關心的問題。發布會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對外新聞處處長李艷紅主持。
天津市委宣傳部對外新聞處處長李艷紅: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年是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40周年。天津經開區作為首批國家級經開區,已經走過了40年的發展歷程。
今天,我們來到天津經開區管委會,舉行“天津經開區建區40周年”專題新聞發布會,向大家介紹40年來經開區建設發展的成果成效、以及站在新的起點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的新思路、新舉措。
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天津經開區管委會主任洪世聰先生,天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任東生先生,副主任馬建軍先生,副主任金香花女士,副主任徐斐女士,副主任楊林先生。
首先,請洪世聰主任作介紹。
天津經開區管委會主任洪世聰:
1984年12月6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成立。作為首批國家級經開區,天津經開區是天津改革開放的火車頭,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隊。從茫茫鹽堿荒灘到國際化的產業新城,40年櫛風沐雨,一代代泰達人勇立潮頭、敢為人先,一路前行一路思考一路開拓,開創了諸多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先河,貢獻了眾多制度創新的范例,創造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碩果。一部泰達奮斗史,便是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最生動的實踐和最真實的縮影。
1986年,鄧小平同志在泰達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堅定了全國經開區闊步前進的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五次視察天津,其中兩次深入天津經開區,擘畫藍圖、指引航向。
因開放而生、因改革而興。這里,誕生了全國首個完全靠貸款進行開發建設的模式;這里,最早踐行“立法先行”管理模式,推動中國70年土地使用權的土地制度改革,率先提供了中國社保制度的實操樣本;這里,打造“仿真的國際投資環境”,提出了“與巨人同行”的策略,以摩托羅拉、三星、豐田等外商投資的經典案例,加速縮短了中國工業與世界工業的差距;也是這里,以中!ぬ┻_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實實在在的成果,向世界展示“美美與共”的中國方案。
從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泰達的歷次自我革新,深刻詮釋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精神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使命擔當,為中國構建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制貢獻了多條有效路徑。歷經40年砥礪前行,天津經開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績。我們以2023年數據為例,地區生產總值實現近25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規模近5000億元,為天津市貢獻了超1/7的GDP、1/5的外資、1/4的工業總產值和近1/3的進出口額,成為天津市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赝闹忍┻_,我們總結了四大方面的成就和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是取得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顯著成果。
天津經開區本身就是開放的產物,“國際化”是天津經開區的鮮明特色。截至2023年底,天津經開區擁有來自97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企業1720家,外資項目6478個,實際使用外資700億美元。其中《財富》500強跨國公司124家,共投資573個項目,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及總部型機構11家,是中國經濟規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綜合投資環境最優的國家級經開區之一。
堅持開放創新帶動中國工業現代化。從定位“三為主一致力”方針(即以吸引外資為主、以發展工業為主、以出口創匯為主,致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到提出“與巨人同行”策略,天津經開區深知自身職責使命,是要探索經濟發展的新體制,做中國與國際接軌的“試驗田”。從上世紀90年代起,以摩托羅拉“一只機”、康師傅“一碗面”為起點,天津經開區陸續引進三星、諾和諾德、豐田、PPG、雀巢等巨型跨國企業,覆蓋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化工、食品等八大領域,帶動了比投資數額更為重要的技術、管理、人才等全方位“引擎效應”,為構建中國現代工業體系貢獻了巨大力量。
吸引外資巨頭并肩同行重倉深耕。直至今日,外資企業仍為天津經開區貢獻著近一半的GDP、45%的稅收和超七成的工業產值,是區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英力士、瑪氏、明治等新增外資項目相繼落地。區內外資企業加碼投資,重倉研發、聚力技改、升級產品。一汽豐田連續三年增資共計11.7億美元,投資規模累計達到56億美元;諾和諾德30年間先后8次增資,新增投資40億元擴建的新灌裝廠今年3月開工建設;SEW投資20億元建設智能制造基地;大眾變速器投資16億元擴建動力電機生產線。PPG、舍弗勒、奧的斯等企業相繼設立全球級研發中心,外資研發機構達17家,彰顯勃勃生機。
投身雙循環格局發揮重要節點作用。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等多條線、多方位開放試點優勢,在產業載體創新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新型開放等方面持續釋放制度紅利。累計探索形成并復制推廣110項自貿改革創新經驗,以強大的創新金融能力,搭建北方乃至全國企業出海的全鏈條公共服務和一站式解決方案,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發揮了開放通道作用。近8年來,泰達企業共完成對外直接投資184筆,投資規模約44.5億美元,目的國分布于全球五大洲。
二是形成了高質量發展的泰達實踐。經過40年發展積淀,天津經開區匯集了大量優質經濟主體,企業數量達到5.34萬家。其中四上企業超過2500余家,百億級企業20家,億級企業875家。擁有一汽-大眾、長城、中石化、新和成、滴滴、58同城等一大批龍頭領軍企業以及大火箭、凱萊英、康希諾、亞琛、一飛智控、深之藍等新質生產力代表企業,行業影響力深遠。
現代化產業體系日臻完善、集群發展。40年間,從無到有,工業體系日益完備,目前天津經開區擁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中的40個、207個工業中類中的171個、666個工業小類中的434個,成為全國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國家級經開區之一;不斷迭代,產業實現集群化發展,孕育出一系列在國內具有顯著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形成汽車及高端裝備制造、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和現代服務業的“4+1”產業體系,其中2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和2個500億級的產業集群。主導產業規模占GDP比重70%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規模超過2000億元,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接近40%,電子信息、汽車、石化、生物醫藥等4個產業獲評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質效不斷提升;交叉賦能,兩業發展深度融合,以平臺經濟、特色金融、航運經濟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營收達到千億級別,入選國家首批產融合作試點,特別是我們的金融領域,是天津市唯一且國內少數的金融全牌照區域,擁有持牌金融機構158家,基金資管企業1500家,資管總規模超3.5萬億,是全國商業保理機構聚集地、模式輸出地、創新策源地,保理資產規模占全國20%以上,以高質量金融供給持續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雙向奔赴、相得益彰。堅持“科技興區”戰略,出臺一系列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措施和政策,創新驅動能力穩步提升。區域R&D經費投入強度為4.24%,省部級“三心一室”研發機構18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9家,市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42家,均位列天津市首位;國家級超算天津中心、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百舸爭流”,依托強大制造業優勢,以產業創新為核心,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帶動能力;科技創新主體“千帆競發”,區域國家高新企業達到1142家、專精特新企業達到25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3家、雛鷹企業676家、瞪羚企業74家;創新成果“如潮涌至”,航天泰心“國產人工心臟”、飛旋科技“磁懸浮透平真空泵”、云圣智能“全自主工業無人機系統”等眾多科技產品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科技型人才隊伍逐漸壯大,聚集高層次領軍人才579人、各類高級人才2萬多人。
區域協調發展積極融入、勇擔使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以來,天津經開區聚集京冀協同項目超2400個、投資總額7287億元,這里頭包括227個央企項目、投資5981億元。也就是在上個月,投資288億元的大乙烯項目正式投產,將推動下游產業達到千億元規模,成為精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工程和企地合作的重要戰略成果。作為創新協同重要載體,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承載能力不斷提升,五年來注冊企業超500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年增速超100%,國家管網創新研究院、北理工新能源與高性能制造實驗室等一批高端創新中心落地運營;在南港工業園,產業協作持續加強,中海油、中化學、華電集團等世界500強央企紛紛布局,北京燃氣集團、中圣、金隅等北京項目落地發展,服務保障支撐有力,中石化北化院、中石化石科院、中化學科研院等8個重大中試基地落地實施,南港綠色石化科創中心建設高水平推進,形成1500萬噸LNG年周轉能力、1100萬立方米原油儲備能力,建成中國北方最大綠色能源基地,確保了京津冀清潔能源供應。
三是打造了高品質生活的城市樣板。
泰達,從茫茫的鹽堿荒灘處“起筆”,經過40載幾代人的精心描繪,已鋪展出一幅綠色、宜居、煙火氣十足的美好城市畫卷,成為美麗“濱城”的核心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因產聚人、因人成城、因城促產,從工業園區躍升成為產城深度融合的產業新城,實現了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023年天津經開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其中稅收占比達95.3%,充分彰顯了經濟的活躍度和地區發展的可持續性。去年,泰達被評為“全球首批可持續發展目標示范區50強”。
共建綠色之城。作為我國最早思考可持續發展路徑的經開區,泰達始終統籌推進工業與城市協調發展,從產業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管理低碳化、基礎設施低碳化等全方位推進綠色城市建設,全過程、全鏈條、全領域,筑牢綠色之“基”。以政策引導,在國內率先出臺綠色發展鼓勵政策,累計補貼1600余項,金額達數億元;以龍頭帶動,區域內累計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29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企業12家;以項目推進,國內首座冷熱能互換站、中國北方最大的海水淡化項目相繼投用,加速形成生態工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環境筑城,形成APEC低碳示范城鎮和海綿城市,構建“三帶六廊公園城”的景觀格局,綠化覆蓋率達到35.29%。泰達,已成為中國首個加入“產業集群向凈零轉型”倡議的國家級經開區和我國獲得國家綠色品牌最多的工業園區。
打造宜居之城。學有優教、病有良醫、居有所安。在教育領域,天津茱莉亞音樂學院將“原汁原味”的世界級音樂教育帶到中國,南開大學泰達學院、天津科技大學等高校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動力源,泰達一中、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泰達學校、耀華中學濱城學校、泰達岳陽道小學等10所中小學以及31所幼兒園,形成“名校矩陣”,構建起優質健全的基礎教育體系。在醫療領域,擁有三級醫院3家、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6家。建成國內首家通過心血管領域疾病國際認證、唯一獲得三塊JCI金章的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在人居領域,形成20個高品質社區、153個各具特色的居民小區,為30余萬人口提供舒適幸福的家園。
繪就品質之城。精心描繪生活新圖景、開發文化新勝景、培育文旅商融合新場景,形成國際化現代化、開放包容的城市底蘊。形成MSD商圈、永旺商圈等“四大商圈”,聚集于家堡洲際酒店、萬麗酒店等60余家酒店,滿足不同消費者多樣化需求;世界第七高樓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文化地標天津茱莉亞學院、具有浪漫氣質的“于響”文化旅游區等網紅打卡地,為居民及游客打造了令人心馳神往的“詩與遠方”。
四是鑄就了薪火相傳的泰達文化。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40年,泰達生而向新,走出了一條艱苦奮進而又碩果累累的發展道路。在前進的征途中,“開放、開拓,勵精圖大業;求新、求實,眾志建新城”的“泰達文化”,激發一代又一代泰達人凝心聚力、內生動力、拼搏砥礪。立足泰達熱土,“開放”是基因和本質;“開拓”是氣魄和膽識;“勵精圖大業”,志在引領轉型升級、創造世界先進生產力,以泰達之為投身高質量發展進程、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宏圖偉業。矚目泰達沃土,“求新”是永恒動力;“求實”是優良作風;“眾志建新城”,詮釋出眾志成城、舍我其誰,建成高端產業領航區、新質生產力示范區、文明和諧首善區、生態宜居新城區的擔當與信心。
在泰達文化的感召下,一代代泰達人在探索中,用一幅幅改革、開放、創新的“工筆畫”繪就了泰達建設發展的“大寫意”,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天津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站在全新起點,“泰達文化”將繼續激發新一代泰達人干事創業的激情和活力,成為奮發開拓、勇往直前的強大精神力量。
船行中流更奮楫,卌載向新再出發。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級經開區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建成現代化泰達為總目標,以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樹牢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至上,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堅定不移以實業為根、開放為先、創新為要、環境為本,實現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中心區、新時代美麗“濱城”核心區、國家級經開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三大定位。我們將以“奮斗每一天”的姿態,守正創新,感恩奮進,唯實爭先,再立新功,在全市高質量發展大局中發揮好主支撐主引領作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泰達篇章。
李艷紅:
謝謝洪世聰主任。下面,請記者朋友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提問開始。
人民日報記者:
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試驗田。首批國家級經開區已經40年了。請問在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尤其是建設和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上,天津經開區將有哪些探索和創新?
洪世聰:
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級經開區工作作出指示,要求“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天津經開區要不斷開闊大視野,繼續當好擴大開放的排頭兵,使開放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一是強化制度創新促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行動,加快探索更多首創性、集成式創新,爭取更多先行先試政策。創新與北京、河北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機制,推動更多政策復制共享。用好服務業擴大開放政策,率先在數據跨境流動、增值電信、高端外資醫院等領域爭取突破。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開放發展,圍繞中埃工業園、阿聯酋創新中心等開放資源做足文章,打造“泰達投資”新品牌實現“走出去”。
二是做優外資外貿促開放。發揮我區外資企業聚集優勢,總結外資引育經驗做法,圍繞挖掘存量潛力、拓展增量項目,擦亮“投資泰達”老品牌,持續“引進來”。推動外貿多元化創新發展,提升區域企業技術水平和國際分工參與度,做大做強中間品生產和貿易;用好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品牌,探索服務貿易轉型升級;壯大天津國際油氣交易中心交易規模,爭取盡快形成天津價格指數。要積極創新貿易渠道,發揮海外倉前置作用,應對當前外貿形勢挑戰。
三是完善平臺載體促開放。充分利用經開區自身的優勢,打造對外開放平臺的升級版。發揮“經開區+綜保區+自貿區+金創區”的政策疊加優勢,推動外向型經濟提質升級,形成乘數效應。充分發揮南港工業園、濱海—中關村、“于響”片區等高能級開放基地的帶動作用,以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吸引國際合作、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開放平臺的硬件支撐能力、軟件服務能力,匯聚促進開放優質要素,形成賦能開放強大合力。
天津日報記者: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京津冀三地都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請問,天津經開區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方面,將采取哪些具體舉措?
天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馬建軍:
天津經開區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排頭兵和重要承載地,我們努力將從五個方面落實國家戰略。一是要“優機制”,完善協同發展促進機制,推動京津冀三地交流。經開區將堅持“一體化”理念,持續開展與京冀優質產業園區的合作,深化與中關村發展集團的協同機制,積極尋求京津冀區域錯位承接、協同合作的契合點,促進三地之間的溝通交流。
二是要“強創新”,加快創新協同優勢整合,強化創新發展內生動力。經開區將積極融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借助濱城科創區建設契機,強化與北京的高校院所對接,重點圍繞天河數字產業園、南港工業區科創中心等重要載體開展產學研合作,實現創新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三是要“聚產業”,深化產業協作同向發力,做好延鏈補鏈強鏈拓展。經開區將聚焦京津冀三地的產業集群建設,以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核酸藥等細分領域為切入點,圍繞產業鏈“卡點”“堵點”等關鍵節點,重點推進京津冀產業的高效銜接。
四是“可承載”,提升協同重點承接載體,加大對協同資源吸引力。經開區將持續打造三個“特色鮮明”的協同項目載體。濱!嘘P村科技園圍繞京津冀協同創新重點平臺定位,加強與北京中關村、天津天開園等園區聯動,加快北京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的復制推廣,促進一批北京創新成果在園區轉化落地。作為天津未來石化產業發展重要承載地,南港工業區將深化京津冀化工新材料基地定位,全力推動中石化120萬噸乙烯新材料的集群項目、中化學新材料創新平臺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用,發揮“京津電子化學品基地”優勢,吸引一批石化重點項目集聚。“于響”片區作為濱城核心區,重點打造央企總部經濟聚集區,依托CBD樓宇資源、交通便利優勢,借助于響“黃金十條”賦予的發展動力,精準對接,靠前服務,爭取落戶一批央企的二、三級公司。
五是要“促流動”,融入京津冀一體化建設,促進區域間要素流動。經開區將服務好津濰高鐵、京濱鐵路等交通項目建設,以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優勢促進三地人才交流,做好京津冀三地審批流程一體化建設,爭取更多自貿區創新實踐案例納入京津冀復制推廣試點清單。
津云記者:
今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進一步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到要“進一步提升金融賦能實體經濟發展質效”,作為肩負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重點任務的區域,天津經開區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天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任東生:
天津經開區將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發揮金融血脈作用和資源配置功能,重點做好四個聚焦。
一是聚焦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快推動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建設,發揮天津經開區擁有金融全牌照和機構聚集的優勢,通過區域間的聯合授信、銀團貸款、供應鏈金融、產業基金合作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跨區域的協作,優先支持科技產業及重大合作項目的融資需求,加速形成“北京研發、天津制造”產業的協同模式。
二是聚焦落實自貿試驗區戰略。按照國家金融對外開放部署,進一步推動跨境金融便利化,鞏固提升“天津自貿試驗區跨境投融資服務中心”的作用。擴大國際保理業務試點。優化外資股權基金服務流程。在建設阿聯酋、澳洲等合作平臺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朋友圈”,鼓勵企業國際化合作。
三是聚焦落實“五篇金融大文章”。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服務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金融資源配置功能作用,利用好一攬子增量貨幣政策,持續推動金融精準滴灌實體經濟。積極培育和打造于響產業金融聚集區、濱;鹦℃、天津商業保理創新發展基地、天津雙碳大廈、產業數字金融大廈等高質量金融運營載體,加強金融創新服務的系統集成和產融對接,不斷提升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股權基金等特色金融服務水平。
四是聚焦落實國家級經開區建設。深入推進“產業+金融”“區域+金融”融合,圍繞經開區“4+1”主導產業,建立“基金+產業鏈”投資、“保理+供應鏈”融資等產業鏈金融服務新模式,積極推動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加快促進產業鏈的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的協同發展。
新華社記者:
目前我國正以科技革命加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作為以制造業為根基的區域,天津經開區在推動落地新質生產力上將采取哪些舉措?有什么進展?
天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楊林:
天津經開區將立足產業基礎優勢,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起抓,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示范樣板。
一是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發揮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作用,支撐海河實驗室等重大平臺開展跨學科創新,打造協同創新生態。建設完善天河工程仿真云平臺,賦能重點產業研發創新,幫助企業節約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推動由“制造”向“制造+服務”轉型升級。推動天津(濱海)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無人集群操作系統、智能人機交互前沿技術研發應用取得新的進展。支持濱海新區信息技術創新中心在擬態防御技術、核心芯片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二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堅。鼓勵科技領軍企業申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任務。依托龍頭企業,在戰新產業領域組建創新聯合體,力爭在核酸藥物、mRNA疫苗、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芯片、智能無人裝備、烯烴聚合技術、新型催化劑以及綠色低碳技術應用等方面,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三是加強產學研的融合發展。鼓勵高校院所參與關鍵技術的攻關,引導中石化北化院、石科院、工程院,渤化集團等頭部企業建設一批中試基地項目,開展中試熟化。圍繞經開區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綠色石化等重點產業領域推動京津冀重點科研機構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四是加快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轉型。聚焦主導產業,支持企業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智能化改造和應用場景建設,爭創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帶動更多企業建設智能車間、數字工廠。促進柔性制造、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應用,推動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關鍵環節流程再造,提升數智化能力。
五是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實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完善綠色制造培育梯度,鼓勵企業開發高性能、高質量、輕量化綠色產品,引導企業建設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推動工業能效提升,爭創“能效領跑者”。同時,經開區將進一步完善支持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堅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重點產業集聚,爭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
中國日報記者:
天津經開區作為中國重要的外資聚集地和外向型經濟的代表區域,請問在進一步推進對外招商引資上,將采取哪些創新舉措?
天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金香花: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經開區將堅持以全球視野和積極主動的姿態,全面提升“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在擴大開放、吸引外資上形成新突破。
一是加快產業聚勢,做好企業服務,全力“穩”住存量。我們將認真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不斷提升服務業開放水平;圍繞經開區主導產業,全力支持外資企業參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緊抓外資企業“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機遇,鼓勵外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地區總部、結算中心等功能性的機構;針對性做好服務,為諾和諾德、SEW、諾和新元等“老朋友”的一些“新項目”提供有力保障,為外資企業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環境。
二是發揮平臺作用,拓展招商渠道,努力“擴”大增量。我們將精心打造“投資泰達”這一品牌,對外與全球跨國合作伙伴、國際商協會等機構開展廣泛合作,精準對接國際知名企業,制定“一團一策”海外招商推介方案,不斷擴大全球產業“朋友圈”;對內積極借助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達沃斯論壇等影響力大、產業契合度高的會展平臺,制定專題的招商方案,加強宣傳交流對接,切實提振外資企業投資信心,推動更多企業選擇經開區投資布局。
三是要發揮綜合優勢,打造開放高地,推動“提”升質量。我們將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依托制造業基礎和“自貿區+開發區+科創區”三區疊加政策賦能優勢,在金融保理、“保稅+”等領域爭取更多的政策創新和先行先試,打造承載力更強、輻射力更廣的外資新高地;鼓勵外資制造業企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引導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制造的工程;圍繞未來產業發展的需求,統籌區內的綠色能源、算力資源等關鍵要素,吸引外資加大對新能源、醫藥健康等新興行業的投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香港商報記者:
請問,天津經開區在持續打造優質營商環境上,有哪些考慮?具體舉措有哪些?
天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徐斐:
營商環境作為泰達的金字招牌,在推動招商引資,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v觀40年的發展歷程,天津經開區的營商環境建設貫穿著三個營商理念:
第一個理念,是幾代泰達人始終以客戶為中心的動態化營商。我們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讓投資者在泰達沒有難解的問題。比如:建區之初率先在國內提出七通一平和新九通一平,是圍繞客戶投資的軟硬件需求,要什么給什么;隨著與外資項目的談判,推動我國實現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的法律出臺,是滿足客戶對投資穩定可持續的預期;新發展階段,我們發布區域ESG報告,不斷出臺各類合規指引,是滿足投資者對監管公開透明的要求。
第二個理念,是泰達的企業因付出而熱愛的參與式營商。企業在獲得利潤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參與到區域環境建設中來。泰達現有5個產業人才聯盟、8個園區共同締造理事會、5個產業營商環境專家咨詢委員會,眾多企業在參與區域建設、重大政策咨詢、行業標準制定、志愿服務、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獻計獻策出資出力,付出得越多,對區域的感情越深厚、留在泰達持續不斷投資就顯得更加的水到渠成。
第三個理念,是政企攜手為進階去謀劃的發展型營商。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正在打造一種更懂新質生產力的營商生態。三Ying共建的泰達迎商中心就是這種新生態的開始。我們相信,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務只有和市場、社會自發的“產業自服務”實現更好的融合,才能催生出更加精準的改革創新舉措,才能真正服務到投資者的心坎上,從而驅動產業的發展。
站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圍繞新質生產力打造“新質化的營商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元主體的協同效應,圍繞產業的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驅動各類優質資源跨界融合、向“新”聚集,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社會監督,共同營造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生態!
李艷紅:
由于時間關系,現場提問就到這里。如果各位記者朋友還有進一步的采訪需求,會后請與經開區管委會聯系。請各媒體持續關注天津經開區的建設發展,充分全面展示泰達實踐。感謝世聰主任和5位發布人,謝謝媒體朋友們。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