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9日是第34個全國節能宣傳周,主題是“綠色轉型,節能攻堅”。各地紛紛舉辦節能宣傳系列活動,走進公園、小區、學校及公共機構,通過分發宣傳手冊、開展游戲問答、舉辦綠色跑步活動等方式,全面普及“雙碳”知識,提升公眾節能意識。
宣傳形式豐富多樣
福建省廈門市舉辦2024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通過廣泛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低碳減排的風尚。現場圍繞節約用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循環利用、節約用水等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10家綠色節能創新企業受邀到現場設點,展示各類節能產品,包括廚房隔油過濾器、熱水器、電風扇、智能機器人等。
為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青海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開展節能宣傳和低碳日主題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建筑節能降碳的良好氛圍,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顒蝇F場宣傳了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展示了超低能耗建筑和綠色建筑的典型案例,結合既有建筑節能降碳改造成效,現場講解了三玻隔熱斷橋鋁窗、超低溫空氣源熱泵等設備對提升室內環境質量和舒適度、降低運行能耗和碳排放等方面的功效,引導公眾選用具有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筑裝飾材料、選購節能高效家用電器等,提升室內生活品質和環境質量。此外,還將舉辦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相關政策暨工程建設標準宣貫培訓班、綠色建材下鄉活動和綠色算力工作專題知識講座等宣傳活動,進一步提高節能減排意識,增強群眾參與節能降碳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大力倡導綠色、節能的社會風尚,做好建筑節能重要性的宣傳普及,營造節能降碳的濃厚氛圍,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住房城鄉建設局開展建筑節能宣講活動,通過懸掛宣傳橫幅、發放宣傳資料以及設立咨詢臺等多種形式,向廣大市民普及建筑節能的相關知識,講解建筑節能所帶來的益處,宣傳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重要性與必要性,共發放宣傳手冊200余份,200余人參與了宣講活動。
云南省昆明市公共機構節能宣傳活動運用“線上+線下”的宣傳手段,采用活潑新穎、各具特色的宣傳形式,營造公共機構節能的良好氛圍;顒蝇F場設置了生活垃圾分類、塑料污染治理等節能宣傳展示臺,發放節能減塑倡議書,普及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理念知識。同時,活動還開展了“綠色循環以舊換新”宣傳推廣活動,包括設置新能源汽車、辦公設備及消費品以舊換新區域,宣傳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推廣使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
開展游戲寓教于樂
四川省瀘州市舉辦的節能宣傳活動中,多種多樣的游戲互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顒蝇F場以節能宣傳答題、垃圾分類知識科普等形式普及節能降碳相關知識。同時,“綠芽積分”小程序還上線了“美麗酒城低碳有我”主題活動,市民踐行低碳生活方式可獲得雙倍積分,共同推動節能低碳生活蔚然成風。
據了解,通過開展“綠芽積分”全國低碳日線上主題活動,市民可參與綠色充電、機動車停駛、低碳步行、公交出行、舊物回收等低碳行為并獲得雙倍積分獎勵,積分也可兌換相應的生活用品和禮品。此外,組織志愿者在桂圓林社區和瓦窯壩社區設置集中宣傳點,開展“綠色低碳進社區”主題宣傳活動,推進節能減碳環保公益宣講,引導公眾通過“綠芽積分”小程序積極參與到綠色消費、低碳出行等低碳行為中來,培育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
北京市朝陽區組織開展“撿跑”活動,以朝陽公園東5門為起點,組織百余名跑步愛好者公園慢跑并在綠道沿途撿拾垃圾;顒舆設置了節能減碳知識問答、閑置物品置換、綠色寄語等環節,旨在培養市民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提高節能降碳的思想意識,鼓勵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生活理念。一位參與人員表示,“撿跑”活動既能運動還能減少環境污染,寓教于樂,非常有意義。
養成低碳生活習慣
“你們知道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什么嗎?我們的地球會怎么樣?”“生活中你覺得有哪些建筑節能的做法?”……為提高學生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意識,培養節約能源的良好生活習慣,由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合肥市少工委聯合舉辦的2024年全國節能宣傳周科普進校園活動在金斗路小學舉辦。
來自安徽建筑大學的老師結合生活實際,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事例,圖文并茂地講解各種能源知識、建筑節能小技巧,引導增強環保意識、培養節能習慣。孩子們認真聽講、踴躍提問,現場氣氛活躍;來自合肥工業大學的志愿者們為孩子們頒發“節能小衛士”勛章,大家紛紛表示,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真正成為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的行動者!巴ㄟ^參加今天的活動,我認為保護環境要從身邊小事做起,比如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去超市時,要使用可以重復利用的購物袋。節能降碳,美好的地球環境需要我們共同守護。”小朋友鄧佳音說道。
來自江西省贛州市文清路小學、白云小學的2000余名學生踴躍參加“綠色回收進校園”活動。學校發出倡議,動員學生們將家中閑置的舊衣服、小家電、廢舊手機、廢紙、塑料袋等物品帶來活動現場捐贈,F場還設置了垃圾分類環節,通過“沉浸式”體驗,讓學生們深入了解節能環保知識,從小培養節能環保、綠色生活的良好習慣。
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4.05.17 盛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