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是碳排放的重點領域,何時納入全國碳市場備受關注。
近日,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第一、二次工作會議召開,環境規劃院、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等多部門探討盡快確定鋼鐵企業碳配額分配的主要工序、分配基準線及排放量核算方法,完成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初步方案。
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有何意義?企業未來應當如何應對新形勢? 如何進一步健全相關監測和核算方法?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范鐵軍。
范鐵軍表示,鋼鐵行業碳排放居非電行業首位,納入全國碳市場將大幅增加碳市場配額總量,碳市場覆蓋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占比也將有效增加。目前相關專項研究工作已全面正式啟動,在基礎條件和配套支撐完善成熟后,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統一部署統一組織有序納入。
專項研究工作已全面啟動
《21世紀》: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有何意義?能為碳市場的配額總量帶來多大程度的擴容?
范鐵軍:鋼鐵行業是碳排放重點領域,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15%左右,是31個制造業門類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業,是推動落實“雙碳”目標的重點領域。碳市場作為碳排放管理的基礎性、關鍵性政策工具,是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碳減排的有力手段,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將對企業落實減排責任、促進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加強碳資產管理、提升綠色環保形象、發揮碳定價機制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有助于企業了解國際低碳新規則,提升國際低碳競爭力,有效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等“綠色貿易壁壘”挑戰。
目前,全國碳市場僅納入發電行業,配額總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鋼鐵行業碳排放居非電行業首位,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將大幅增加碳市場配額總量,碳市場覆蓋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占比也將有效增加。
《21世紀》:目前有關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的第一、二次工作會議相繼展開,請問鋼鐵行業大概會在何時納入全國碳市場?
范鐵軍:碳市場作為碳排放管理的基礎性、關鍵性政策工具,對于落實企業減排責任、發揮碳定價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傮w來看,當前碳市場擴圍條件已基本成熟,生態環境部氣候司正在推動全國碳市場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專項研究工作,將通過專項研究進一步完善我國碳市場體系建設,對推動落實“雙碳”目標發揮重要作用。開展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民航、造紙等7大行業專項研究,要對行業精準畫像,務必夯實工作基礎,提升方案可操作性,最終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各行業分階段目標任務和建設路線圖,為全國碳市場擴大行業覆蓋范圍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目前,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工作已全面正式啟動,重點針對鋼鐵行業的核算邊界、配額分配、核算報告、核查技術等關鍵問題開展研究,聚焦行業評估、國際/國內試點經驗總結、數據基礎評估、配額分配方案、核算報告指南、核查技術要點、路線圖等7個方面。
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統一碳市場的時間節點仍將按照“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的總體原則,在基礎條件和配套支撐完善成熟后,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統一部署統一組織有序納入。
企業應加快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計劃
《21世紀》:碳市場在我國仍是新生事物,處于發展初期。隨著我國碳市場納入行業、參與主體、交易品種類型逐漸增加,市場供需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鋼鐵行業未來應當如何應對?
范鐵軍:未來隨著納入行業、參與主體、交易品種類型逐步增加,同時隨著碳市場運營步入正軌,碳配額的發放也將呈逐步收緊狀態,預計碳市場的活躍程度將明顯提升,同時也將進一步充分發揮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
鋼鐵行業是重點碳排放行業,以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為主,推動碳交易市場有助于實現碳排放外部成本內部化,與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高度內在一致性。因此,鋼鐵行業應充分利用碳交易市場化機制,做強做優先進企業,促進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綠色金融創新,壯大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有效控制和減少碳排放。
《21世紀》:隨著納入全國碳市場,未來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進程是否會加快?
范鐵軍:通過加快兼并重組,一方面鋼鐵行業能夠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高的龍頭企業將先進的管理理念、技術實力、資金優勢等帶入中小企業,快速提升整個行業的綠色發展水平,也將有助于促進鋼鐵行業加快納入全國統一碳市場,并促進碳市場高效運行。
另一方面,兼并重組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涉及相關利益方多,促進鋼鐵企業進一步實現兼并重組將由政策、市場等多因素決定。
《21世紀》:鋼鐵行業能耗、碳排放信息化統計監測和計量體系仍有待健全,未來可以從哪些方面進一步完善?
范鐵軍:一是建議鋼鐵企業加快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計劃。梳理全廠的碳排放源點位以及對應涉及的碳排放源種類,并將各類碳排放源的碳排放參數進行實測,以確保企業碳排放量計算的準確性。
二是建議鋼鐵企業將數字化、低碳化結合,研究建立基于工業互聯網的超低排放與低碳協同管控數字化平臺,實現碳素流可視可管可控以及鋼鐵企業生產全過程的碳排放監測、統計、對標,支撐企業開展碳排放水平、碳足跡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分析研究,以碳效率為核心優化生產工藝及管理,實現生產工序碳排放過程目標管控、碳排放預警管控及減碳降污協同管控。同時,豐富碳咨詢、碳排放對標、碳金融、碳關稅應對、碳數據認證等相關功能,全方位助力企業綠色低碳發展。
《21世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金融支持是重要一環,未來應該重點從哪些方面推動鋼鐵行業綠色金融發展? 目前業內正在探討通過引入有償分配、豐富金融交易產品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全國碳市場活躍度,還有哪些新舉措可以引入?
范鐵軍:中國人民銀行于2021年啟動轉型金融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確立轉型金融的基本原則,并組織開展了鋼鐵、煤電、建筑建材、農業四個領域轉型金融標準的研究。工信部也牽頭組織了鋼鐵行業轉型金融標準研究工作,通過確立相關標準,引導金融機構創新轉型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對傳統行業綠色改造投入,目前初步形成9類39項標準,條件成熟后將公開發布。
對于鋼鐵行業而言,應盡快公布鋼鐵領域轉型金融標準,幫助行業獲得轉型金融工具的實際支持。
關于進一步提升全國碳市場活躍度,建議繼續健全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特別要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出臺。進一步強化市場功能,在碳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21世紀》:碳市場也要求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要更務實,今年以來鋼鐵行業在落實碳減排工作取得了哪些新進展?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做了哪些工作?
范鐵軍:今年來,鋼鐵行業積極推動低碳轉型。中鋼協召開鋼鐵行業低碳工作推進委員會2023年年會暨鋼鐵工業綠色低碳技術交流會,持續推進“極致能效”工程,發布重點工序能效對標數據填報系統,召開副產煤氣高效利用專題技術對接會,開展電爐煉鋼發展專項研究,寶武、首鋼、沙鋼、包鋼、酒鋼等企業發布EPD(環境產品申明),河鋼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成功投產,中國寶武建設全球首個工業級別富氫碳循環高爐(2500m3)成功投運。
冶金規劃院開展了鋼鐵行業碳排放管控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鋼鐵行業低碳技術發展路徑及趨勢、鋼鐵行業氫能產業鏈發展、鋼鐵行業轉型金融框架及應用、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鋼鐵行業的影響及應對、鋼鐵行業碳足跡核算體系及方法對比、鋼鐵企業碳達峰及降碳規劃、鋼鐵企業碳管理體系建設等研究工作,舉辦2023(第十四屆)鋼鐵行業節能減排論壇,牽頭發起成立河北省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聯盟。
科學減碳要擯棄“一刀切”思維
《21世紀》:在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有序、穩步推進的同時,個別地區開始推行“超超低”排放標準,鋼鐵行業對此應當持以何種態度?
范鐵軍:出現“超超低”排放現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產業結構過重,轄區內部分企業裝備水平和環保管理水平低,導致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空氣質量改善壓力大,但是對于調整產業結構和推動企業裝備和管理能力升級又缺乏有力的手段,再加上部分地區對進一步收緊排放標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缺乏足夠論證,才導致部分地區推行“超超低”標準。
鋼鐵行業對待“超超低”,首先應該呼吁科學治污,國家超低排放標準是經過嚴格科學論證的,不能拍腦袋再“一刀切”。其次,要高質量實施超低排放改造,要從源頭上、系統上實施改造,避免一味的末端治理,助力地方政府改善空氣質量,實現減污降碳協同。第三,堅決避免為了達到“超超低”而弄虛作假,要合理反映企業真實情況。
《21世紀》:去年多地在夏季對以鋼鐵為代表的高載能行業進行了有序用電的限制,今年夏季高峰用電負荷屢創新高,鋼鐵行業是否應當做好提前準備?
范鐵軍:拉閘限電對鋼鐵企業的穩定生產影響很大。
一是安全影響。鋼鐵企業生產工序較多、內部介質系統龐大且復雜,不同介質、動力、物料等之間的關聯影響較大,因有煤氣(焦爐、高爐、轉爐)、氫氣等安全風險高的介質系統,限電會導致企業安全運行風險加大。
二是經濟影響。因限電產生不正常的生產節奏,會導致設備故障率高和殘次品率增加,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
三是能耗影響。企業生產線因限電生產節奏不連續,會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費,導致企業能耗強度增加。
中電聯此前預測,今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緊平衡,部分區域部分時段電力供需偏緊。對此,鋼鐵行業應當對有序用電做好提前準備,我認為接下來需要重點開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企業自發電率。2022年鋼鐵行業平均自發電率為56%。鋼鐵企業應積極促進高能效轉化工藝、裝備、管理技術創新開發。在分布式能源耦合及集成優化、煤氣發電機組配置優化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企業自發電水平。
二是可再生能源應用。支持具備條件的鋼鐵企業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在鋼鐵行業推廣應用,鼓勵鋼鐵企業與能源公司合作,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示范,就近大規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從而保障能源供應的情況下,促進企業能源結構優化及低碳發展。
三是開展極致能效提升。從工藝和裝備節能極致化、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極致化、能源轉換極致化、設備節能極致化、新能源體系建立極致化、能源管理極致化開展企業機制能效提升工作,從源頭降低企業耗電量。
另外,為了減少事故風險,保障企業安全穩定運行,建議各地政府有序用電需要提前通知鋼鐵企業,給予鋼鐵企業調整時間。有序用電政策也應當差別化對待,避免“一刀切”,建議按照企業能效水平、萬元產值貢獻等方面對行業進行考核,鼓勵先進制約落后,倒逼企業能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