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0年3月,無錫在全國城市中率先提出了打造“零碳城市”的工作目標。據相關新聞資訊:“根據《無錫市碳排放峰值研究》,在沒有重大經濟波動和技術突破的情況下,無錫很大概率上將在2026年左右實現總量達峰,峰值規模將在1.2億-1.3億噸(二氧化碳)的區間范圍內。”
2020年,無錫經濟總量約1.23萬億元。能源活動是無錫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占到排放總量的93.6%。從有電力數據記載以來,無錫的用電量一直處于快速成長中。2020年,無錫市全社會用電量760億千瓦時,最高負荷達到1345.43萬千瓦,兩者均創歷史新高。無錫是當前中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典型代表,其經濟發展所需的能源主要依賴化石能源,且大量用電需求來自區外供應,能源轉型艱難。在綠色能源結構上,2020年無錫煤電裝機占比超過50%,達到51.2%,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僅有13.5%,綠色能源的發展仍需要加大結構比例調整。因此,無錫的“零碳城市”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數字化建設,尤其是發展那些可以幫助實現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碳排放的產業。
無錫市在2021年市兩會期間提出,將積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戰略謀劃,要編制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規劃好目標清晰、操作性強的路線圖,率先探索建立零碳基金、零碳技術產業園。其中,無錫高新區也表示積極規劃設立零碳科技產業園,打造長三角乃至全國知名的零碳技術集聚區、產業示范區,積極爭創國家級綠色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和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示范園區。
在此背景下,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應該如何具體實施呢?
零碳建設是一項極為復雜及先進的創新工程,首先,零碳戰略第一步是從源頭降碳入手,無論建筑、交通或是工業生產等其他領域,要實現零碳的核心都是能源結構的轉型,在能源結構的選擇可以在風電、水電、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并進行合理結構比例調整。前瞻認為在零碳產業園區的具體實施可以重點從能源結構、低碳技術、智慧監管、降污減碳等層面進行逐項攻破。
1.能源結構改革是根本,構建綠色能源結構體系
進行能源結構轉型:零碳園區的建設中應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園區能源結構占比,關注國家及地方對于綠色電力購買的相關政策,條件成熟時進行綠色電力購買。
大力推廣清潔能源:通過在園區內因地制宜的建設包含屋頂光伏、氫能在內的配套設施,推廣園區內清潔供熱,持續推進清潔取暖,擴大集中供熱范圍,因地制宜推行氣代煤、電代煤、熱代煤、集中生物質等清潔采暖方式。
發展節能儲能技術:通過統籌工藝環節、優化生產組織、工序共享等手段實現園區內能源由點及面的綜合利用。其中,儲能技術的發展也是推動能源結構升級的關鍵。
2.多維度低碳技術應用,加快零碳技術創新發展
碳排放分析:根據碳足跡量化標準對產品進行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分析、計算。
工藝共享:針對可進行工藝共享的環節統一規劃和布局。
被動設計: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風以及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等形式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綠色材料:采用綠色環保產品、滿足質量要求前提下提高使用回收材料比例。
光伏建筑:公共照明全部采取“風光伏發電+LED燈”。
節能系統:走廊、樓梯間、門廳、大堂、大空間、停車場等場所的照明系統采取分區、定時、感應等節能措施交通節能。
進出管控方面:對于尾氣污染物超標車輛或環境信用不達標的車輛不得進入園區。
在設施建設方面:加大園區內及周邊地區充電樁、加氣站、加氫站的投入及建設。
在車輛管理方面:鼓勵企業使用電動車輛或氫能車輛,以及共享純電力班車。
碳捕集:燃燒前捕集、燃燒后捕集、富氧燃燒和化學鏈捕集。
碳利用: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將捕集的CO2實現資源化利用。
數字化智慧監管,建立零碳智慧能源管理體系
供應: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微風風力發電系統、風光互補路燈、智能充電樁、鋰電池儲能系統、氫能儲能系統。
監測:建立園區碳排放指標體系和碳應用,為后續產業鏈優化,數字化助力碳減排提供方法支持和體系框架。
管理:基于園區內各類能源數據進行綜合調度和能耗管理優化。
服務:利用相關碳數據管理、碳核算模型、碳足跡溯源等指標助決策者完成智慧決策,配備如園區碳核算、場景化碳減排、碳中和路徑規劃等服務能力。
推動循環利用,實施減污降碳零排放
分類處理: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進行分質分類處理。
共享試點:開展通用工序設施共享試點,對廢水統一收集和處理。
集中供熱:對廢氣統一收集和處理,部分實現園區內能源梯級利用。
共享試點:開展通用工序設施共享試點,對廢氣統一收集和處理。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消除工業固體廢物的外排及堆放現象,實現一般工業固廢100%分類與收集。
危險廢物:建立危險廢物暫存點設施共享試點,全流程可追溯的數字化管理。
土壤污染重點企業:退場時必須進行土壤地下水退場調查并進行公示。
非土壤污染重點企業:定期開展土壤地下水隱患排查和土壤地下水監測。
零碳園區的建設不僅僅只有上述幾大層面的建設內容,在具體的實施建設中還要把握現有園區的現狀條件,資源要素等,進行合理的梯度升級。目前,國內也有一批走在前列的低碳園區分別為北京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山東國網德州供電公司產業園區、上海中國花博會園區、江蘇大豐“碳中和”工業園區等,在具體的實施中可以進行相應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