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剛起步,交易體量和市場活躍度有待提高。數據顯示,自7月16日開市以來,全國碳市場配額總成交量800多萬噸,總成交金額4.2億元。”9月15日,在負責任投資——國有投資公司面向“3060”共同行動論壇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全國碳市場運營中心副主任樊東星圍繞全國碳市場交易情況發表了專題演講。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全國碳市場運營中心副主任樊東星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是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全國首家環境能源類交易平臺,于2008年8月5日正式揭牌成立。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全國碳市場采用雙城模式,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承擔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維護工作。根據生態環境部的安排,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樊東星表示,碳交易是基于總量控制與交易制度(cap and trade),政府在確定碳排放總量目標、并對碳排放配額進行分配后,企業之間以碳排放配額為標的進行交易,一年之后政府組織第三方核查機構核查企業實際排放量,最終企業以實際排放量數為準,向政府清繳上年度的碳排放配額。
發電行業是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的2000多家發電行業企業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據了解,目前生態環境部已委托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有色協會和中鋼協分別開展建材行業、有色行業和鋼鐵行業碳排放權交易相關工作。未來在十四五期間,其他行業也會盡快納入到全國碳市場。
中國碳市場規模全球最大,但現階段尚處于起步階段,企業的交易意愿和市場活躍度相對較低。樊東星提到,一方面參與交易的企業相對較少,企業仍存在一定的觀望心態。另一方面,目前全國碳市場以重點排放單位為主,需要投資機構等多元主體的加入,提高市場流動性和交易規模,推動全國碳市場更健康、蓬勃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