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上海市工業經濟聯合會、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上海市建筑學會、上海市節能協會聯合主辦,上海產業創意設計協會和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2021科技創新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高峰論壇在滬舉辦。來自本市有關委辦局領導,城市建設和節能環保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代表250余人,齊聚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分享國際國內綠色能源的發展形勢、行業政策及企業行動經驗,對企業在“3060”目標下可持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進行深度解讀和探討。
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作“聚焦碳達峰碳中和,推動能源綠色轉型”的主旨報告。黃震院士提出能源綠色轉型包括供給側的電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和需求側的高效化、再電氣化、智慧化。電力系統的脫碳是全社會零碳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使常規火力發電從基荷電力轉為調峰電力,結合CCS,實現電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氫、氨和可再生合成燃料,用于汽車、船舶、航空和工業等。
黃震院士強調,碳達峰是量變、碳中和是質變。如果沒有顛覆性技術、沒有系統性社會變革、沒有一場綠色革命,不可能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絕不僅是一個能源問題、一個環境問題,它們是一個全局性系統性問題。實現雙碳特別是碳中和與經濟社會發展不是對立關系,不是賽道超車,是換賽道,重新定義人類社會的資源利用方式,是挑戰更是機遇。雙碳將是一場綠色革命,構建全新的零碳產業體系,將引發數百萬億投資與產業機遇,將構建全新的零碳產業體系。人類將從基于自然稟賦的能源開發利用,走向基于技術創新的新能源開發利用。誰在零碳技術創新占據領先,誰就是新賽道上的領跑者,誰就有可能引領下一輪產業革命。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論壇上作了題為《自主創新助力“碳中和”》的主旨演講。她指出,當前,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和的目標和愿景,意味著將更加堅定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推進產業向綠色節能轉型和升級。格力以創新科技踐行國家號召,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關于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的相關政策,以核心技術為背書不斷迭代更新綠色制冷解決方案,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格力而言,形成綠色研發、生產、消費、回收產業鏈閉環,是減少碳排放、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高效路徑。
申能(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倪斌在演講中介紹,作為國有能源供應保障企業,要確保全社會用能“不僅用得上,更要用得好”。通過奉獻清潔綠色電力、發揮燃氣靈活高效優勢、打通氫能全產業鏈、構建綠色產融生態圈,以更加綠色低碳的能源供應和更加安全優質的綜合服務落實好國家“雙碳”戰略,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倪斌表示,在新時代、新格局的能源革命浪潮中,申能集團將勇立潮頭,以更加綠色低碳的能源供應、更加安全優質的綜合服務。四管齊下,為國家“雙碳”戰略當好服務者。一是電力,奉獻清潔綠色電力,加快低碳轉型發展。力爭“十四五”期間新增新能源裝機800—1000萬千瓦,占比達到50。合力打造零碳示范,共建崇明橫沙零碳島綠電項目,于2025年形成全島自發自用、全島平衡、余電外送的綠電格局。二是燃氣,發揮靈活高效優勢,服務城市低碳發展。加快上!癘”型超高壓管網建設,推動長三角地區天然氣互濟互保。三是氫能,打通氫能全產業鏈,前瞻布局未來能源。圍繞上中下游多點布局,積極打造終端應用場景,構建申能特色全產業鏈。四是金融,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構建綠色產融生態圈。打造“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碳資產管理”的價值體系,開展碳基金、氣候投融資、CCER項目開發等多元化業務,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碳金融中心。
華東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沈立東發表主題為“碳中和目標下的建筑低碳發展”的演講。重點介紹了“雙碳目標背景、建筑低碳生態發展之路、建筑碳中和發展展望”三方面內容。
隨著“3060目標”的提出,建筑行業面臨建筑能耗上行的巨大壓力,推行綠色低碳建筑將是建筑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之一。
華東建筑集團通過環保材料、高效節能產品的應用,推動上下游產業鏈的綠色低碳發展。同時,借助低碳智慧運維平臺大數據,提升建筑減排效率。到2030年,新建建筑將達到凈零碳排放。
通過設計、運維、市場的共同努力,實現建筑運行的節能低碳,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低碳發展,最終實現建筑領域碳中和,打造生態美好生活。
上海市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管維鏞在論壇致辭中表示,這次六家產學研用單位聯合主辦和協辦的高峰論壇體現了專業與應用的結合,科技與產業的結合?萍紕撔轮μ歼_峰碳中和,需要開放包容,多方合作,注重實效,久久為功。上海市工經聯作為樞紐性的社會組織將聯合200余家行業協會發揮平臺、智庫、助推和典型示范功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與會領導和嘉賓還結合企業發展情況,暢所欲言,為行業“雙碳”目標的實現建言獻策。據悉,由社會組織、高等院校、頭部企業攜手合作、共同舉辦高峰論壇,科技創新助推“低碳革命”,在本市尚屬首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