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行業資訊  節能產業網 >> 行業資訊 >> 國際資訊 >> 正文
波士頓咨詢合伙人:完善綠色金融標準、確定碳排基準線要先行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1/4/28 7:42:39 用手機瀏覽

“中國實現2030年碳達峰的難度不大,現階段亟需解決的是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和碳排放基準線設定等問題!辈ㄊ款D咨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陳白平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對澎湃新聞表示,完善上述“基礎設施”對于企業制定自身減排路徑及引導金融業助推碳減排而言至關重要。
據波士頓咨詢測算,從資本投入角度看,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2020年至2050年累計需要90萬億-100萬億人民幣投資,約占這30年間累計GDP總額的2%。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是完全可能的,綠色技術投資至2050年將貢獻2-3%的中國GDP,同時帶來就業率提升。 
碳減排的關鍵抓手 
陳白平表示,去年,波士頓咨詢曾基于國家部委相關研究機構的基礎數據制定中國氣候路徑報告,該報告將碳中和目標層層分解到不同行業部門,測算了不同時間節點下的轉型成本和可行性。能源、工業和交通三大部門的碳排放占比超90%,其中,自2013年以來,能源和工業領域碳排放趨勢已呈現平穩或有所下降。交通領域碳排放仍有5%左右的增長,但在中國的交通電氣化目標下可以實現2030年達峰。
“2030年之后確實有很多挑戰,尤其是能源部門面臨的挑戰!彼f道。以煤電為例,在2020年全國全口徑發電量中,煤電發電量占比高達65%左右。同時,80%的煤礦是在2000年之后投入使用的,煤礦自身存在四、五十年的使用周期。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下降及碳價的引入,未來五到十年內,煤電將不再擁有成本優勢!懊禾科髽I面臨的壓力最大,尋求轉型出路的需求最迫切。其他行業則更多處在觀察、計算自身碳足跡的階段!
據陳白平觀察,對于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大部分企業仍在初步規劃階段,碳減排目標對行業和企業將產生哪些影響?如何以最經濟高效的途徑實現目標?自身的減排方案怎么定?對企業來說,首要步驟是先確定自身的碳排基準線。
波士頓咨詢將中國的減碳舉措分為能源結構轉型、模式升級、能效提升、碳捕獲與儲存技術(CCS)四大類。陳白平認為,這四個方向上都將產生新的市場機遇。
在能源結構上,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潔能源將替代煤炭、天然氣、石油等化石燃料。 清潔能源及儲能的全產業鏈,包括設備、原材料、開發、管理及后續服務都有可觀的投資機會;模式創新上,通過改變現有設備、工藝的運作模式來推動節能減排(如采用創新工藝流程、 交通模式變化、使用熱泵技術);能效提升即提升能源效率,將催生更多能源服務市場需求;在化石能源發電以及工業部門中推廣碳捕獲與儲存,將帶來該技術及業務模式的創新。
綠色金融的多重挑戰
“3060”目標下,金融資源將進一步向綠色領域項目傾斜。波士頓咨詢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何大勇表示,我國的綠色金融信貸和綠色債券規模處于全球領先位置,但未來面臨多重挑戰。
最大的挑戰在于,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有很多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針對綠色相關行業目前還缺少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起專業化判斷能力、在提供相應金融產品時最終把控住風險,非常關鍵。
比如,火電的轉型升級需要投資,對煤電、煤礦開采等傳統化石能源行業,如何評估和管理具體的技術改造風險?如何在企業轉型過程中提供必要的信貸支持?考驗的是專業化能力。對于新能源行業細分賽道的分析,同樣基于專業化判斷力。
第二重挑戰在于資金的籌措,要支持產業轉型,錢從哪兒來?現階段由于缺乏數據和行業標準,跨國資金、政策性機構進入中國碳減排領域存在阻礙,須建立起一套與國際接軌的綠色認證標準和數據。
第三方面挑戰是整個行業的基礎設施,比如行業數據的主動披露、認證以及綠色資產相關的評級、認定等等,仍需要相關監管機構、行業共同推動整個標準的建立。
與此相關的是,央行行長易綱4月20日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金融支持碳中和”圓桌會議時表示,央行正聯合相關部門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頂層設計,通過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強化信息報告和披露、構建激勵機制等途徑促進資金流入綠色行業和領域。為促進跨境綠色資金流動,央行正與歐盟共同推動綠色分類標準的國際趨同,爭取年內出臺一套共同的分類標準,供國際投資者參考,促進國際綠色金融協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發改委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多位專家共話政
發改委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多位專家共話政
南方電網全力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國家能源局深度解讀新能源、碳中和戰略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意義深遠
碳中和概念 熱炒作下的冷思考
碳中和漸成全球趨勢,國際資管機構為投資組合“減排”
波士頓咨詢CEO:汽車供應鏈脫碳,消費者購車成本僅增2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20 CHINA-ESI.COM
鄂ICP備19009381號-2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