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國際能源署(IEA)、國際化工協會聯合會(ICCA)、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石化聯合會”)、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德國化學工程和生物技術理事會等6家單位聯合主辦的化工能效技術路線圖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國內外百余名國際化工界人士,就能效提高、技術開發、政策選擇等展開討論,為國際能源署制定“催化路線圖”建言獻策。
催化技術成節能減排突破口
以催化劑為切入點,制定面向從現在至2050年的技術路線圖,充分挖掘石化產業節能減排潛力,這是國際能源署提高能效的最新思路。近年來,國際能源署為推動低碳能源技術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先后與多國不同領域的組織合作,開發包括催化技術、智能電網、節能建筑、地熱、風能、核能、水泥等14個領域的發展路線圖。
國際能源署高級能源分析師塞西莉亞·譚表示:將要發布的“催化技術路線圖”報告將成為改善化工工藝反應效率并實現節能減排的有效切入點。國際能源署希望“催化技術路線圖”的最終報告能夠適應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為政策制定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同時也希望以此機會為各國提供適應當地石化產業發展的關鍵節能技術。國際能源署選擇催化劑及其工藝技術作為石化行業節能減排的突破口,前期經過了縝密的研究。
眾所周知,催化劑在石化行業中被廣泛應用,其使用范圍涉及90%的化學工藝和幾乎所有的石油煉制加工工藝。催化劑在不同的工藝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提高化學反應速度、促成產品獨特性能、使反應在有效條件下(高溫、高壓)進行以及加強目標產品的選擇性等。相關專家表示:“石腦油生產乙烯目前主要應用無催化裂解技術,溫度在850℃-900℃,裂解爐消耗了80%的能源。如果相應催化劑和工藝開發成功,將反應溫度降到600℃,對整個行業將是巨大貢獻!
陶氏化學技術路線圖聯合會主席愛德華·萊特表示:如果不做任何的努力,到2050年全球能源的工業消耗量將比2010年增加50%,其中化工領域將增加20%,二氧化碳排放將翻倍增長。但是如果做一些努力的話,預計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降低15%-20%。屆時,全球可減少能耗12EJ(1018J),中國可減少4.7 EJ。經過研究,他們最終確定了包括合成氨、乙烯、丙烯等18種高能耗工藝產品作為催化技術路線圖實施的突破口。這18種工藝產品的能耗占到全部世界化工產品能耗的64%,同時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
石化業節能任務重
塞西莉亞·譚強調,本次調研國際能源署之所以選擇中國,首先是考慮到中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看到了近年來中國化工行業的發展以及對節能減排做出的努力。中國化工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13%。國際能源署在開發各行業路線圖時,或將專門制定針對中國化工行業的路線圖。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