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國民人均GDP是1200美元,但在經濟發達國家少見的建筑業鋪張浪費現象正在我國大張旗鼓地上演。據了解,我國建筑直接和間接消耗的能源已經占到全社會總能耗的46.7%,有關專家認為,我國可能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費國。
現有建筑九成多不節能。
現在中國好像是一個大工地,各地建筑市場紅紅火火。在有些地方,15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甚至成為住宅消費的主流,但大面積高檔住宅的耗費比經濟實用住房平均每平方米高出50%。
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現有建筑95%達不到節能標準,新增建筑中節能不達標的超過八成,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二至三倍,對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負擔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建設中還存在土地資源利用率低、水污染嚴重、建筑耗材高等問題。
一些住宅小區環境景觀往往重裝飾輕實用。有的小區搞“大水景”“大綠地”“大廣場”建設,浪費了大量土地,必要的自行車停車庫和休閑活動場所卻越來越小。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資源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住宅鋼材消耗高出10%至25%,衛生潔具耗水高30%,而污水回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5%。
評審環節有問題
清華大學建筑管理工程系工程管理研究所副所長鄧曉梅說,很多大型建筑由于盲目“求大、求新、求洋”,在一次性的高額投資之后,往往伴隨著長期的高額運營維持費用。
兩院院士、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指出,在西方往往只是書本、雜志或展覽會上出現的畸形建筑,現在正在北京及其它少數大城市興建。他警示說,大型建筑工程還要以實用、經濟、安全為前提,不能光是追新、求特,做“外國建筑師的實驗場”。
建筑界不乏有識之士,那擺闊浪費、弊端叢生的建筑又是如何“過關斬將、嶄露頭角”的呢?在國內建筑方案的評審環節中,違反標書和建設規模,投資超限、甚至推翻評審結果搞二次評審等行為屢見不鮮,結果是“業主點菜,國家請客”。
節約之路在何方
有關專家提出,重要公共工程所有設計方案的評審過程應該全部公開,所有的方案、評委名單、評審意見、投標過程,都在建筑專業雜志或網頁上公布。在相對透明的環境下,參評的人會更負責任,更加檢點自己的行為,更加注重評審意見的水準和公正性。
在問責方面,我國傳統上習慣的“集體決策”并不利于問責制。一個大型公共工程參與者眾多,各參與者在其中究竟負有什么樣的責任,需要通過明確的法律授權,或通過合同程序予以明確。例如,商業建筑可按每平方米使用的能源量實行定額,不能超過。東南大學建筑系教授鄭光復認為,對民用住宅,政府要干預,可以采取經濟方式,不是行政的方式。譬如,你能耗超過多少,我收你的能耗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