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劍星表示,國發〔2009〕38號文件的頒布指出了中國水泥行業發展的方向,就是嚴控新增、淘汰落后和技術創新。然而,落實的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他建議優化水泥行業結構,促進節能減排。
張劍星介紹,2011年,中國水泥總產能達到27億噸,實際產量20.6億噸,過剩約24%,部分區域的產能過剩更加嚴重。與此同時,一大批在建項目正在熱火朝天地大干快上;部分落后產能偷偷開工、死灰復燃。
為了水泥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他建議加大力度、繼續堅決貫徹落實國發〔2009〕38號文件、《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文件,重點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具體如下:
第一,落實淘汰落后產能任務。按照國發〔2009〕38號文件精神,對新增水泥產能,執行等量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按照各省市制定的時間表,于2012年9月30日前徹底淘汰落后產能。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行政手段,加強淘汰落后產能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工作按期完成。
第二,嚴禁新建項目開工建設。水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對不符合國家相關政策和要求的新建項目,要嚴禁開工建設,嚴防產能進一步過剩。
第三,支持水泥行業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項目。加大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從政策、融資和稅收等方面支持大企業城市垃圾、污泥處理和脫銷等項目,并建成一批示范企業。
第四,支持大企業的重組整合。2010年,我國水泥行業前十家企業平均生產規模為4730萬噸,CR10=25%,相對先進國家,企業規模和產業集中度嚴重偏小。支持大企業的聯合重組,有助于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管理水平;支持大企業的產能置換、物流和生產基地建設,則有助于提升我國水泥行業健康發展。
第五,提高水泥質量標準。取消32.5標號水泥,提高標號要求,保障建筑質量,防止重復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