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11月18日發表的一項歐洲空氣質量分析首次向人們指出,降低顆粒物濃度的緩解策略不一定能降低這類污染物的氧化潛勢,這種氧化潛勢被認為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研究表明,歐洲的顆粒物質量來源和氧化潛勢的來源并不相同。
顆粒物是空氣污染的一個組成部分,與高水平的顆粒物相關的空氣質量差,被認為是全球五大健康風險之一,而空氣中的顆粒物也被發現與全球數百萬起早死相關。
目前,預估這些顆粒物對健康造成的風險一般基于它們的濃度,但顆粒大小和構成也被認為發揮了作用。其中,大氣顆粒物的氧化潛勢就被用于表征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顆粒物的氧化潛勢是指它們增加細胞內分子氧化的能力,其可能導致細胞損傷——因為氧化潛勢是顆粒物影響健康的眾多方式之一。但是,研究人員一直無法確定可以控制氧化活性的顆粒物的來源。
此次,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科學家卡斯帕爾·德倫布徹及其同事,在瑞士多地進行了空氣污染采樣,并評估了它們的氧化潛勢。隨后,研究團隊將測量結果與空氣質量模型相結合,量化了整個歐洲的顆粒物和氧化潛勢的來源。
研究團隊發現,顆粒物質量濃度主要受到礦塵、植被排放間接產生的二次有機氣溶膠,以及人為排放間接產生的二次無機氣溶膠(如銨鹽、硝酸鹽、硫酸鹽)的控制。
而相比之下,氧化潛勢的主要來源是人為排放,包括車輛非尾氣管排放(如剎車導致的排放)產生的金屬和主要來自居民生物質(如木頭)燃燒的二次有機氣溶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