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上海市財政局印發《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實施計劃》(下稱“《計劃》”),提出嘉定、青浦、金山、臨港新片區、浦東、寶山等區域要形成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聚集地帶。以上海為龍頭打造氫走廊的核心點,聯合長三角主要城市啟動建設4條氫高速示范線路,力爭打造長三角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區。
《計劃》實施期限為2020-2023年,提出到2023年,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現“百站、千億、萬輛”總體目標,規劃加氫站接近100座并建成運行超過30座,加氫網絡全國最大,形成產出規模約1000億元,發展規模全國前列,推廣燃料電池汽車接近10000輛,應用規模全國領先。
到2025年,上海成為全球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高地,建成運行超過70座加氫站,推廣應用燃料電池汽車達到萬輛級規模以上!耙画h”產業布局基本形成,沿“外環”一個環形區域形成燃料電池汽車整車集成制造、電池系統及電堆等核心部件研發生產、多場景車輛商業運營、氫氣“制、儲、運、加”設施配套、檢測認證服務的全產業鏈環節;“四創”自主能力大幅提升,技術、產品、應用、環境四位一體創新體系高質量發展;“六帶”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嘉定、青浦、金山、臨港新片區、浦東、寶山等區域形成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聚集地帶。
《計劃》提出,要建成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應用國際示范區。圍繞嘉定電動汽車示范區,開展燃料電池公交客車、共享班車、環衛車、私人乘用車的示范應用;圍繞青浦國家物流樞紐,開展燃料電池物流車物流配送的商業性示范應用,涵蓋專用配送、快遞、郵政、冷鏈等應用場景,優先給予本地牌照燃料電池物流車城區內配送通行權;圍繞浦東和虹橋機場、寶山寶鋼工業園、金山化工區、臨港新片區及洋山港,積極開展燃料電池重型卡車、拖引車、短駁車、擺渡車、叉車等示范應用,重點推進上汽-上港-中移動聯合承擔的洋山港跨東海大橋燃料電池集裝箱卡車示范運營項目。
要加強長三角區域燃料電池汽車協同發展,區域聯動加快推廣應用,共同建設長三角氫走廊;以上海為龍頭打造氫走廊的核心點,聯合長三角主要城市啟動建設城際快速G15(沈海高速)、G42(滬蓉高速)、G50(滬渝高速)、G60(滬昆高速)4條氫高速示范線路,加快完善沿線氫氣補給設施,打通燃料電池汽車互通路徑,重點推進燃料電池客運包車和城際物流的示范應用,力爭打造長三角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區。
《計劃》提出,要加快發放燃氣經營許可證和氣瓶充裝許可證;研究加氫站建設的支持政策,推動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加油站企業聯合氫氣相關企業、充電設施相關企業,在物流園區、工業區、機場、港口以及企業內部安全空間探索加油/加氫、加氫/充電、撬裝加氫、拖車加氫等多種建站經營方式,重點建設每日加氫能力達到1000kg的35MPa和70MPa 加氫站。
建立專業化、規;瘹錃庵、儲、運體系,推動工業副產氫、固體氧化物制氫、生物質制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等多源互補,鼓勵寶山、金山等氫氣氣源充足地區建立局域供氫管網,實現區域內高效快速供氫;探索利用老港垃圾填埋場的生物沼氣經純化后獲取生物質天然氣作為制氫原料,加快生物質天然氣綠色制氫的示范應用。
上海要全面掌握工業副產氫、煤制氫、甲醇制氫、天然氣制氫等氫氣制取技術,開展兆瓦級風力、光伏等新能源發電與電解水制氫集成及應用示范,打通低成本綠氫制取技術途徑;氫氣儲運環節高效集約化,采用45MPa高壓瓶組、氫氣液化、固體儲氫、管道輸氫等技術,提高氫氣存儲密度和輸運效率,節約站內存儲空間;加快攻關70MPa高壓加氫站設計和集成技術,突破高壓管路、加氫槍、換熱器等關鍵部件核心技術,掌握高壓氫氣快速加注、多重主被動安全防護、加氫預冷、數據采集診斷等技術。
要加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嘉定國際汽車城和氫能港、浦東金橋5G產業園、奉賢南橋智行生態谷、臨港新片區中日氫能合作示范區等市級汽車產業特色園區布局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引導企業、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集聚,打造產值達到百億級以上的燃料電池特色園區。
此外,上海要推出20個以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品牌產品,構建“上海制造”品牌生態群,加快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推進“商乘并舉,雙輪驅動”整車開發路徑,加快研發燃料電池中重型卡車、乘用車、公交客車、冷鏈物流車等車型產品,重點打造長續航里程和大重載燃料電池暢銷車型,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加快培育10家以上國際知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積極引入國內外燃料電池產業鏈企業總部機構或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等功能性總部,支持企業通過開展兼并收購等活動,重組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加快發展壯大。
以下是《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實施計劃》全文:
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實施計劃
燃料電池汽車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方向,是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載體。為搶占全球汽車產業變革創新制高點,實施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戰略,推進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制定本實施計劃(實施期限為2020-2023年)。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進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重點突破關鍵技術,聚焦研發創新產品,超前布局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場景應用,統籌建立工作機制,構建產業鏈堅固、創新鏈引領、價值鏈躍升的產業生態體系,將上海建成國際一流的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創新高地、科技企業集聚高地、商業場景應用高地。
二、實施目標
到2023年,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現“百站、千億、萬輛”總體目標,規劃加氫站接近100座并建成運行超過30座,加氫網絡全國最大,形成產出規模約1000億元,發展規模全國前列,推廣燃料電池汽車接近10000輛,應用規模全國領先;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達到國際領先,關鍵技術實現自主掌握,創新產品推向全球市場,氫能基礎設施趨于完善,推廣應用規模持續擴大,核心競爭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創新生態基本形成。
——核心技術自主化。自主掌握耐高溫質子交換膜、低鉑載量催化劑、高性能碳紙等基礎材料制備技術,高功率密度電堆等零部件研發制造技術,長續航商用車、乘用車等整車集成設計技術,低成本氫氣制儲運加技術等全部核心技術,實現卡脖子技術基本清零,產業鏈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
——關鍵產品產業化。燃料電池商用車、乘用車等多類型產品實現上市銷售,電池系統額定功率大于50kW,商用車燃料電池堆額定功率密度大于3.0kW/L,乘用車燃料電池堆額定功率密度大于3.5kW/L,低溫冷啟動低于-30℃,純氫續駛里程大于300公里;電堆、膜電極、雙極板、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空氣壓縮機、氫氣循環系統實現批量產業化,供應鏈上下游安全可控。
——示范應用規;。燃料電池物流車、重型卡車、多功能乘用車等提升應用規模,燃料電池公交客車、輕型客車等加快應用,工業園區、機場等場內燃料電池運輸車輛逐步應用,燃料電池汽車推廣運營商業模式基本成熟,售后維保體系基本完善,累計推廣車輛數量接近10000輛,建成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應用國際示范區。
——基礎設施便捷化。加氫站建成運行超過30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等清潔低碳氫氣制取方式進行示范推廣,高效制、儲、運、加供氫體系基本建立,車用氫氣年產量超過20000噸,氫氣零售價格低于35元/公斤,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約50公里范圍內的氫氣便捷化補給。
到2025年,上海成為全球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高地,建成運行超過70座加氫站,推廣應用燃料電池汽車達到萬輛級規模以上。“一環”產業布局基本形成,沿“外環”一個環形區域形成燃料電池汽車整車集成制造、電池系統及電堆等核心部件研發生產、多場景車輛商業運營、氫氣“制、儲、運、加”設施配套、檢測認證服務的全產業鏈環節;“四創”自主能力大幅提升,技術、產品、應用、環境四位一體創新體系高質量發展;“六帶”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嘉定、青浦、金山、臨港新片區、浦東、寶山等區域形成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聚集地帶。
三、計劃任務
(一)技術創新,自主可控
1、突破燃料電池整車技術
重點研發燃料電池商用車,加快研發燃料電池乘用車,持續突破整車底盤和動力系統集成技術,形成模塊化的動力系統集成和底盤設計方案;攻關燃料電池整車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環境適應性等核心共性技術,強化車型開發平臺、電驅動系統平臺、儲氫系統和散熱系統集成及布置的設計創新,突破車載高效散熱技術;優化整車燃料電池、動力電池、電機的功率匹配,提升整車控制策略及熱管理水平,實現燃料電池無輔熱低溫冷啟動,滿足燃料電池汽車在不同環境下的商業化應用要求。(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
2、攻克系統核心部件技術
加快攻克百千瓦級大功率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核心部件關鍵技術,掌握膜電極流場設計、成型工藝、封裝工藝等核心技術,開展金屬雙極板精密成形、超快激光焊接、高性能復合納米涂層等量產技術,掌握低成本超薄輕質極板、低鉑載量膜電極批量制造技術,實現雙極板超精密制造和膜電極超長壽命服役,大幅降低電堆成本;實現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等關鍵材料自主可控,建立核心材料測試驗證能力和批量制造能力,性能參數對標國際同類產品;突破國產高壓比空壓機設計及集成技術,支持氫氣循環系統產業化;突破基于SiC功率器件的高功率密度DC/DC設計技術,提升制造工藝水平。(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
3、掌握氫氣制儲運加技術
全面掌握工業副產氫、煤制氫、甲醇制氫、天然氣制氫等氫氣制取技術,開展兆瓦級風力、光伏等新能源發電與電解水制氫集成及應用示范,打通低成本綠氫制取技術途徑;氫氣儲運環節高效集約化,采用45MPa高壓瓶組、氫氣液化、固體儲氫、管道輸氫等技術,提高氫氣存儲密度和輸運效率,節約站內存儲空間;加快攻關70MPa高壓加氫站設計和集成技術,突破高壓管路、加氫槍、換熱器等關鍵部件核心技術,掌握高壓氫氣快速加注、多重主被動安全防護、加氫預冷、數據采集診斷等技術。(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
(二)產品創新,打響品牌
4、推出自主品牌產品
推出20個以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品牌產品,構建“上海制造”品牌生態群,加快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推進“商乘并舉,雙輪驅動”整車開發路徑,加快研發燃料電池中重型卡車、乘用車、公交客車、冷鏈物流車等車型產品,重點打造長續航里程和大重載燃料電池暢銷車型,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比特性超薄復合石墨及金屬雙極板、高一致性催化劑、高性能長壽命低鉑膜電極組件、寬溫域長壽命高比功率的燃料電池電堆、大流量高壓比低噪音空壓機、高效率大功率升壓DC/DC、新型氫隔膜式壓縮機、70MPa加氫機等一批創新產品加快推向市場,重點打造50-120千瓦多規格系列燃料電池系統知名品牌,部分產品實現出口海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
5、培育頭部創新企業
加快培育10家以上國際知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積極引入國內外燃料電池產業鏈企業總部機構或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等功能性總部,支持企業通過開展兼并收購等活動,重組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加快發展壯大;重點支持上汽集團成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燃料電池乘用車、商用車制造龍頭企業,發揮整車牽引作用,帶動燃料電池系統及配套產業鏈企業成長;聚焦支持具有燃料電池行業資深從業經驗人才團隊的創新企業成為獨角獸企業,鼓勵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實施工業強基,加快補齊短板;專項資金優先支持重大共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突破,支持改擴建提升產能規模,適當放寬存量工業用地擴建廠房及輔助設施提高容積率限制。(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規劃資源局)
6、研發智能專用裝備
鼓勵燃料電池產業鏈企業開展研發測試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等專用裝備的研發創新,實現核心裝備國產化替代,全面提升研發制造水平;重點開發燃料電池膜電極、電堆、系統性能測試和驗證臺架設備,搭載高低溫環境試驗艙,具備精準的溫度、濕度、自動壓力控制功能,滿足燃料電池系統的起動特性、額定/峰值功率、穩態特性、氣密性、電阻以及系統效率等試驗測試要求,提高電化學分析、耐久分析、失效模式分析等核心能力;自主設計雙極板涂布、熱壓、點膠等制程制備,電堆組裝壓機、下線測試機等自動化裝備,基于5G工業物聯網實現燃料電池關鍵部件和電堆的自動識別、配送、裝配,監控燃料電池生產過程,提高信息化及在線測試水平,加快推進產品精細化生產。(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
(三)應用創新,擴大規模
7、擴大示范應用規模
擴大燃料電池汽車多場景、多領域商業性示范應用,支持產業鏈核心研發制造企業與車輛運營服務企業銜接聯動,推動產品開發、技術攻關和市場推廣協同發展,建成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應用國際示范區;圍繞嘉定電動汽車示范區,開展燃料電池公交客車、共享班車、環衛車、私人乘用車的示范應用;圍繞青浦國家物流樞紐,開展燃料電池物流車物流配送的商業性示范應用,涵蓋專用配送、快遞、郵政、冷鏈等應用場景,優先給予本地牌照燃料電池物流車城區內配送通行權;圍繞浦東和虹橋機場、寶山寶鋼工業園、金山化工區、臨港新片區及洋山港,積極開展燃料電池重型卡車、拖引車、短駁車、擺渡車、叉車等示范應用,重點推進上汽-上港-中移動聯合承擔的洋山港跨東海大橋燃料電池集裝箱卡車示范運營項目。(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市科委、市國資委、市綠化市容局、有關區)
8、創新應用商業模式
利用各類出行服務平臺,通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車聯網等多項新技術應用,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的貨運租賃、個性化專車、自動駕駛等運營服務模式,加快探索基于燃料電池汽車的智能網聯化發展;鼓勵燃料電池汽車生產制造企業與運營服務企業通過股權投資、融資租賃、租購并舉等多種方式,建設燃料電池汽車商業運營中心、體驗服務中心、售后維保中心,提升社會各方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認知度和使用便捷性,建立推廣應用生態;創新“氣-站-車”、“車-站-景” 聯動運營模式,建設一體化管理平臺,降低加氫用氫成本,提高車輛利用效率。(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交通委)
9、加強長三角應用聯動
加強長三角區域燃料電池汽車協同發展,區域聯動加快推廣應用,共同建設長三角氫走廊;以上海為龍頭打造氫走廊的核心點,聯合長三角主要城市啟動建設城際快速G15(沈海高速)、G42(滬蓉高速)、G50(滬渝高速)、G60(滬昆高速)4條氫高速示范線路,加快完善沿線氫氣補給設施,打通燃料電池汽車互通路徑,重點推進燃料電池客運包車和城際物流的示范應用,力爭打造長三角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交通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規劃資源局、市應急局)
(四)環境創新,構建生態
10、提速加氫站建設
發布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建設運營管理辦法,按照確保安全、統一規劃、有序建設、規范經營的原則,超前規劃布局加氫基礎設施;持續優化加氫站建設審批程序,明確加氫站的審批、建設、驗收規范流程,加快發放燃氣經營許可證和氣瓶充裝許可證;研究加氫站建設的支持政策,推動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加油站企業聯合氫氣相關企業、充電設施相關企業,在物流園區、工業區、機場、港口以及企業內部安全空間探索加油/加氫、加氫/充電、撬裝加氫、拖車加氫等多種建站經營方式,重點建設每日加氫能力達到1000kg 的35MPa和70MPa 加氫站,構建形成新能源汽車的綜合能源供給體系。(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規劃資源局、市應急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財政局)
11、完善氫氣供應保障
建立專業化、規;瘹錃庵、儲、運體系,推動工業副產氫、固體氧化物制氫、生物質制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等多源互補,鼓勵寶山、金山等氫氣氣源充足地區建立局域供氫管網,實現區域內高效快速供氫,建立重點氫氣生產企業供給監控平臺,實現氫氣資源智能化調配與利用;探索利用老港垃圾填埋場的生物沼氣經純化后獲取生物質天然氣作為制氫原料,加快生物質天然氣綠色制氫的示范應用。(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應急局、市經濟信息化委)
12、強化服務平臺建設
加快促進各類創新資源集聚利用,建設優質服務平臺,面向燃料電池產業鏈企業開展技術研發服務、計量測試和檢測認證服務、運營保障服務,降低行業發展成本;依托國家新能源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智能型新能源汽車科創功能型平臺建立氫能與燃料電池檢測服務平臺,開展技術研發、測試驗證、質量檢驗等服務;依托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建立燃料電池汽車及加氫站運行監測服務平臺,實現對氫氣來源及價格、加氫記錄、加氫機、壓縮機、儲氫容器等核心設備狀態的實時監測及異常報警,開展車、站、氣大數據分析,為企業高效運營提供支撐;充分發揮本地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和高校研發平臺的功能作用,加快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財政局)
13、健全標準規范體系
充分利用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在技術、產品、應用上的領先優勢,對標國際先進標準,構建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在內的完整氫能技術標準體系,繼續保持國內標準引領地位;推動上海新能源汽車標準化及應用委員會牽頭聯合相關產業鏈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產業聯盟,針對燃料電池技術研發、氫氣應用安全及監測、車輛維保評估等開展標準研究制修訂,重點制定車輛運行數據傳輸標準、高壓儲氫瓶檢驗評價標準、加氫站設計與施工規范,打通應用瓶頸,規范產業健康發展。(市市場監管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應急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
14、創建特色產業園區
加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嘉定國際汽車城和氫能港、浦東金橋5G產業園、奉賢南橋智行生態谷、臨港新片區中日氫能合作示范區等市級汽車產業特色園區布局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引導企業、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集聚,打造產值達到百億級以上的燃料電池特色園區,提升發展規模優勢;支持其他區結合燃料電池產業鏈優勢環節,吸引重點項目落地進行差異化發展,形成開放、協同、共享的產業生態。(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規劃資源局)
四、實施保障
15、建立工作推進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在本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框架下,統籌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交通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金融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綠化市容局、市國資委等部門形成工作合力,明確職責分工,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
16、推動政策綜合支持
落實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財政資金獎補政策,制定發布地方燃料電池汽車配套資金補貼方案及實施細則;綜合發揮市級戰新產業專項、科研創新專項、產業轉型升級專項等政策作用,對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加氫站建設、車輛運營服務等給予專項扶持;鼓勵銀行、保險企業、社會資本等機構對燃料電池產業鏈創新企業提供優惠貸款、創新金融產品等專項服務;鼓勵相關區制定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企業的支持政策,對市級專項進行配套支持。(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財政局、市金融工作局)
17、實施產業精準招商
瞄準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關鍵技術、核心產品的短板領域,形成重點招商企業庫,加快開展全球招商、精準招商、上門招商;鼓勵企業加大力度布局海外燃料電池業務,實施國際并購和技術引進;深化國際合作交流頻度、廣度和深度,舉辦世界燃料電池相關高水平國際論壇和會議,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提升產業發展國際影響力。(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
18、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加快培養燃料電池汽車領域技術研發人才、測試驗證人才、生產工藝人才、基礎設施建設人才等各類從業人才,發揮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培訓機構各方力量,形成常態化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人才培養機制;大力開展青年拔尖人才、領軍人才的選拔,推進高水平人才團隊建設,優先給予市區重點項目資金支持;推動國有企業實施混合制股改,鼓勵技術帶頭人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形成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環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