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多家媒體當地時間11月7日統計,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已獲得超過270張選舉人票。根據選舉規則,如果最終結果確認有效,率先獲得270張選舉人票的總統候選人獲勝。
美國東部時間7日晚8點(北京時間8日上午9點)多,拜登和哈里斯在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向全國發表講話。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哈里斯以當選副總統身份首先發表勝選演說,隨后拜登以當選總統身份登場發表講話。
拜登是氣候治理的“狂熱分子”,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氣候變化是一個繞不開的議題。此次大選,民主、共和兩黨的能源政策之爭也大有看頭。
(來源:國家電網報 ID:stategridnews 作者:頭條君)
選票背后
從選票分布來看,位于美國東西海岸的州普遍把選票投給了拜登,而特朗普在美國中部、南部地區則有著更大的優勢。
▲2020年美國大選開票情況(截至當地時間11月7日19點)
這張地圖,不禁讓人聯想到了2016年美國各州對清潔法案的態度。調查數據顯示,支持清潔法案的19個州大多數都分布在美國東西海岸;而此次大選中支持特朗普的中部和南部地區,當年對于清潔法案則投出了反對票。
▲2016年美國各州對清潔法案的態度分布
“紅州”與“藍州”在兩張地圖上的分布十分相似。這是巧合嗎?
我們再來看另外兩張地圖。
第一張是美國化石能源的分布圖。美國的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含油氣區等5大油氣區,其中得克薩斯州的石油儲量占美國石油總儲量的22%,路易斯安那州占20%。美國煤炭資源則主要分布在蒙大拿州、伊利諾斯州、懷俄明州等地,其中蒙大拿州的煤炭資源量占美國煤炭總資源量的24%。
▲美國化石能源分布(黑色—煤炭,橙色—天然氣,紅色—石油)
另一張是美國清潔能源的分布圖。美國最大的風電場Alta風能中心(AWEC)位于加利福尼亞州,規模僅次于甘肅風力發電廠,位居世界第二。加州也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每年為美國貢獻大量的清潔電力能源。位于華盛頓州的庫里大水壩(Grand Coulee Dam)是美國最大的水電廠,華盛頓州的電網號稱全美最清潔的電網之一。
把這幾張圖放在一起看,可以發現一個微妙的規律——在化石能源儲量豐富的得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蒙大拿州等地,特朗普的選票更多;而在清潔能源儲量較為豐富的華盛頓州、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等地,拜登則獲得了更多支持。
不難想象,在如今深度依賴化石能源的美國,化石能源儲量豐富的地區難免會有些“私心”。尤其是在今年疫情的沖擊下,美國經濟太渴望復蘇了。
而為各州選票歸屬與美國能源資源分布創造內在聯系的,正是民主黨與共和黨截然不同的能源政策。
政策較量
明面上,我們看到的是能源政策的較量,但背地里卻是雙方地緣政治的博弈。
特朗普2017年上臺后就著手為化石能源的發展“松綁”。他放松了對煤炭和油氣資源開采的限制,發布新規加快對化石能源的開發。同時,特朗普還廢除了奧巴馬時期對新能源的激勵措施,撤銷氣候行動計劃和清潔水法案,并于今年11月正式退出了旨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巴黎氣候協定。
種種舉措,目的無非有兩個:對內,特朗普要發揮本國資源優勢,拉動經濟發展,為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對外,特朗普要擺脫對石油生產大國的依賴,致力于實現美國能源獨立,在世界范圍內塑造以美國為主導的能源格局。
執行這樣能源政策的結果是,過去幾年,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激增,美國的國際能源地位提高,全球油氣供應體系開始向西方傾斜。這樣一來,中東動蕩的政治局面對美國的影響被削弱,美國有了牽制歐佩克成員國、俄羅斯等能源出口大國的籌碼,獲得了更大的政治自由。對于本國民眾而言,也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廉價的能源。
美國原油產量(1970~2019)
特朗普在大選前的最后一次電視辯論中說:“我們讓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和俄羅斯大量減產,我們拯救了我們的石油工業,現在它又恢復了活力,每個人都有非常便宜的汽油。記住這一點!
但特朗普這樣做,無疑助長了功利主義在美國的蔓延。
相比于特朗普“賺快錢”的想法,拜登的政策更多了些精英主義的意味。他下決心要挽回特朗普任期內對氣候造成的破壞,主張讓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計劃于2035年使美國電力部門實現碳中和,將美國電力生產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到63%,并于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而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數據,2019年美國約有1/3的發電量來自石油、1/3來自天然氣,還有11%來自煤炭。對比現狀,拜登的目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拜登從投資、立法、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路徑。
從投資上來看,拜登計劃在未來4年內投資2萬億美元,用來推廣交通、電力和建筑行業內清潔能源的利用。根據拜登的能源政策,未來10年內他還將為清潔能源和創新領域投資4000億美元,按現在美元的價值來計算,僅這項投資就是阿波羅計劃投資的兩倍。
從立法上來看,拜登認為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很大程度上在由少數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群體承擔,這助長了社會的不公正現象。因此,他將立法要求污染制造者們為他們的碳排放埋單。拜登還在辯論中說,他會給新能源補貼,但可能不會給油氣補貼了。
從基礎設施建設上來看,拜登提出了4年內對美國400萬棟建筑進行升級改造、為200萬戶家庭提供環保的御寒房屋的計劃,初步擬定在2030年底前在美國新建50萬個公共充電站。
拜登的能源政策延續了民主黨一貫的氣候立場,旗幟鮮明地為清潔能源站臺。拜登還承諾會將氣候變化納入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戰略,一改特朗普的單邊主義風格,希望讓美國重歸國際氣候治理隊列。能源政策成為拜登參與大選的有力籌碼,也是他政治主張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是從長遠來看,兩黨都把能源作為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工具,只是用來穩固美國國際地位的手段不同而已。
美國的新能源困境
拜登的能源戰略不是“綠色夢想”,氣候治理也不是特朗普所謂的“騙局”。但美國想要推動新能源的發展,還需要破除幾個困境。
一是
對于美國而言,發展新能源的前期投入太高,回報周期太長。發展新能源,是放長線釣大魚。為了實現拜登的能源目標,美國勢必要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陣痛期。
二是
新能源消納一直是橫在綠色理想國與現實之間的一個大問題。在中國,提升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大電網的調度機制與能源資源配置能力。但在美國,這條路卻并不好走。美國的電力系統由東部電網、西部電網和得克薩斯州電網三部分構成,私有化運營的體制機制使得統一的資源調度在美國難以實現,而這恰恰是新能源消納的關鍵所在。
三是
發展新能源可能會使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在美元與石油掛鉤的結算方式下,大力發展新能源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既有美元體系的打擊。美國能否承受住這樣的風險和代價,還有待觀望。
美國新能源究竟將何去何從?隨著大選結果逐漸明朗,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會浮出水面。如果拜登能順利入主白宮,未來美國作為世界主要油氣生產國的地位或將動搖,世界能源領域也將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