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采礦在地球上已經成為現實,人類能否派遣這些小東西去條件艱苦的外太空,完成稀土開采等任務呢?
歐洲空間局去年為此在國際空間站上做了個生物巖石實驗(BioRock)。根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11月10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微重力條件下,部分微生物在反應裝置中確實能讓玄武巖浸出稀土元素,其中,鈰和釹的浸出率達到了約70%。
“生物巖石”(BioRock)實驗裝置示意
稀土是化學周期表中鑭系元素和鈧、釔共17種金屬元素的統稱,素有“工業味精”之美譽。它們大多具有獨特的磁性或催化性能,廣泛應用于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能源等行業。稀土在導彈、智能武器、導航儀、噴氣發動機等軍事高新技術上的應用尤為引人關注,中重稀土則被認為是一種戰略資源。
除了補充地球資源,外星稀土采礦也具有技術意義。它涉及到對太空中微生物與巖石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在人類“宜居外星”的愿景中大有幫助。
在可能的采礦手段中,“生物淋洗法”( Bioleaching)是一個有前景的方向。它最早被應用于污染土壤修復,其原理是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直接作用或其代謝產物的間接作用,例如氧化、還原、絡合、吸附或溶解,將土壤中重金屬分離浸提出來。
生物淋洗法近年來也發展出了微生物采礦,即將礦石用菌落混合液沖刷。在微生物釋放的無機或有機酸下,礦物發生溶解,并且與微生物產生相互作用。人們從而能從浸出液中萃取銅、金、稀土等有價值的元素。目前,美國約15%的銅和5%的金是利用微生物開采的。
相比起使用化學試劑,微生物采礦具有成本低、毒害物質少的優點。但如果搬到太空環境里,重力可能是個變量。我們不知道細菌等原核生物能否直接感知重力,但微重力環境下熱對流和沉降條件的改變,確實關系到養分和廢物的混合情況,從而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
生長在玄武巖上的鞘氨醇單胞菌
歐洲空間局為此檢驗了生物淋洗法在微重力、模擬火星重力和地球重力三種重力條件下的潛力。
實驗考察了三種細菌,分別是鞘氨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和貪銅桿菌。采集對象則是玄武巖,這是因為,月球和火星表面的大部分物質與之類似。
研究團隊測量了這些細菌從玄武巖中浸出的14種不同稀土元素的含量。他們發現,鞘氨醇單胞菌在三種重力條件下都能讓玄武巖浸出稀土元素,浸出率相差不大。玄武巖中含量最豐富的稀土元素的浸出率最高,例如鈰和釹的浸出率約為70%。
另兩種細菌的浸出率或是在低重力條件下減少,或是在任何實驗條件下都無法浸出稀土元素。
以上結果表明,雖然微生物的生物采礦能力具有生物體特異性,但在太空和類似火星的重力條件下是可以存在的。
論文表示,這項研究也增進了我們對太空中微生物與礦物相互作用的理解,涉及到許多移居外星所需的技術。例如,如何用貧瘠巖石制造土壤?如何在外星表土中維持微生物生存?如何利用微生物來生產燃料電池和建筑材料?
金屬小行星16Psyche
關于太空采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規劃于2022年奔赴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16Psyche。該小行星的特殊之處在于,天文學家們評估它幾乎全部由金屬組成,包括近272000000億噸的鐵和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