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2月1日起,國家上調用電價格,部分地區化肥、氯堿企業不再享受優惠電價。按說,擁有余熱發電裝置的化工企業應該暗自慶幸——既能用到不花錢的電,還能把多余的電賣個好價錢。但新年伊始,記者在陜西采訪時發現,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余熱發電上網并非那么容易,挫傷了企業余熱發電的積極性,也造成了資源的白白浪費。
“我廠生產滿負荷運行時每小時可生產蒸汽386噸、瓦斯17噸,除正常消耗外蒸汽余量全部用于發電,每小時可發電43650千瓦。除了供裝置生產使用外,每小時還可向電網送電12572千瓦。但目前不允許我們并網,這部分余熱蒸汽不能利用只能白白放空了!标兾餮娱L石油榆林煉油廠節能科科長丁毅無奈地說,“不僅能源浪費,而且由于裝置內部能量無法平衡,造成綜合能耗居高不下。同時部分高溫煙氣、瓦斯、蒸汽放空,造成環境及噪音污染,影響職工正常上班及當地居民生活!
據丁毅介紹,早在2003年,榆林煉油廠就建成投運了3兆瓦和6兆瓦廢氣發電機組,充分利用煉油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剩余蒸汽發電,一舉熄滅了燃燒10年之久的火炬,年發電5700萬千瓦時,創造經濟效益2170萬元,節能7005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18213噸。2010年,該廠新建的180萬噸/年催化及其配套項目充分考慮了余熱回收利用,建成了兩臺10兆瓦發電機組,去年9月中旬成功發電。至此,榆煉利用蒸汽、煙氣發電的機組增加到6套,裝機容量達46.8兆瓦,不但生產系統實現“零耗電”,年節約電費近2億元,而且還有部分剩余。
“我們上世紀90年代在建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工程時,配套的余熱發電裝置,不但自發自用,而且多余電量上網,每年還能賺些電費!标兾魑己用夯ぜ瘓F公司副總經理張小軍也告訴記者,“2006年我們上馬二期工程甲醇聯產二甲醚項目配套余熱發電項目時,自發電就不準上網外售了。到了現在,又規定自發電要‘先上網后下網’,幾乎沒什么經濟效益!币虼耍己用夯ぴ诮ǖ娜诠こ檀佐摦a醋酸項目,壓根就沒有上余熱發電裝置,整個生產系統缺口的電只能外購。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先上網后下網”這個“土政策”正是導致眾多化企不愿搞余熱發電的“罪魁”。所謂“先上網后下網”,是指企業要使用自己的余熱發電,必須要走電力部門的電網,但電力部門要求企業在電力上網時按余熱發電的成本價核算,用電(即下網)時卻必須按照電力市場價格核算。
“這一上一下,中間價差0.2元/千瓦時以上,都要由企業承擔,太不公平了。”陜西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化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外,辦理余熱發電并網手續繁瑣,審批時間長,甚至項目投產后還不能按時拿到發電許可證,也嚴重影響了企業積極性。該公司在建的6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節能減排技改項目,配套了兩臺25兆瓦抽凝汽輪發電機組進行余熱發電。其中,1號鍋爐已建成投運并入生產系統,但發電機組接入當地電網許可的批文至今還未拿到,多余的蒸汽只能排空。 據了解,利用生產過程中的余熱、余壓、廢氣等資源發電,目前技術成熟,既能降低投資成本和能源消耗,又能增加企業效益,已成為化工企業節能降耗的主要途徑,也被確定為國家十大節能減排工程之一,明確優先安排上網。但這些政策因何難以落實到位?記者到陜西省電力公司采訪卻吃了“閉門羹”。
“資源綜合利用發電雖然國家鼓勵,但沒有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定,企業只能和電力部門協商!标兾魇“l展改革委環資處和煤電處有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余熱發電規模較小,電網企業也要考慮經濟利益,并不樂意接受余熱發電。
“余熱發電能否保持較理想的發電技術指標,并網運行是否會增加外部大電網的不安全風險,這也是電力部門擔心的問題!比A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綠色煤電技術部主任徐越對記者說,余熱發電量對于電力部門來說是很小一部分,發電量又可能不穩定,這也讓電力部門在容量設計時比較為難。
“余熱發電由政府主管部門審批、企業實施,但具體經辦還得靠電力部門。并網從技術上講沒有問題,關鍵是政策能否落實!睆埿≤姟⑿煸降葮I內人士建議,國家應加大余熱發電政策支持力度,出臺相關激勵措施鼓勵企業發展余熱利用、熱電聯產項目,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實現能量應用最大化。同時明確余熱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制定余熱發電上網的價格標準和電價補貼辦法,協調電網管理部門簡化項目審批程序,為企業余熱發電機組并網創造良好條件。[文/李軍]
深入專題了解:余熱電站上網電價與并網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