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以來,東亞三大經濟體——中國、日本、韓國相繼宣布碳中和時間表,彰顯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
10月28日上午,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國會發表演講時宣布,韓國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同國際社會一起,韓國政府將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能源供應將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在轉型過程中,政府也會創造新的市場機會、新的行業發展和就業機會。”文在寅說道。
早在2019年4月,韓國共同民主黨就已將2050碳中和作為競選戰略的一部分,文在寅的此次演講正式將其確立為政府的官方政策。韓國的經濟體量在全球排名第12位,年度碳排放量為全球第7,這使其成為繼中國、日本之后,第三個明確碳中和目標的亞洲國家。
目前,煤炭仍是韓國最重要的能源來源,韓國同時是全球第三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根據韓國電力公司的統計,2019年韓國燃煤發電的占比為40.4%,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垃圾填埋氣、副產可燃氣體)發電的份額僅為6.5%。
韓國現有的氣候目標承諾在2030年將碳排放較1990年水平降低78%,被民間氣候組織評論為令人失望、“十分欠缺”(highly insufficient)。由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起的一個氣候倡議指出,若想與《巴黎協定》目標保持一致,包括韓國在內的發達國家需要在2030年前淘汰煤電。
韓國民主黨議員李素永(Soyoung Lee)表示,韓國依然十分依賴于制造業和其他高碳排放的產業,承諾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將會鼓勵其他仍在考慮2050年目標的國家。“現在我們要做的是確定具體的路線圖來實現碳中和,并且加強2030年的自主貢獻目標。盡管2050年依然有些遙遠,但是建筑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立刻做出改變。我們需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來有效促進這一巨大的社會轉型!
“為了確保向凈零排放穩步轉型,韓國現在應當努力提升2030年的減排目標,并停止煤炭融資!眮喼尥顿Y人團體氣候變化委員會(Asia Investor Group on Climate Change)執行主任Rebecca Mikula-Wright稱,東亞最大的三個經濟體——中國、日本和韓國——均已明確承諾在本世紀中葉前后實現凈零排放。這將會向市場釋放一個強有力的信號,鼓勵其它亞洲國家和貿易伙伴緊隨其后。
就在兩天之前,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臨時國會上發表施政演說時宣布,日本將爭取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他同時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已經不再是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而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更強勁增長的重要舉措。
這標志著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和第五大碳排放國的日本在氣候議題上的立場發生巨大轉變。日本此前曾表示,將在本世紀后半葉盡快實現碳中和,而非制定一個明確的時間表。
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至少80%來自能源領域。2017年時,日本的能源供應中超過87%為化石能源,并且化石能源多依靠進口。在日本,煤電目前仍是重要的電力來源。
更早之前的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是中國首次明確提出碳中和目標,也是中國經濟低碳轉型的長期政策信號,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業內共識是,這是一個非常有力度、有挑戰性和艱巨的任務,需要產業結構轉型、突破性的技術、大量投資及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撐。
有必要說明的是,要實現長期碳中和目標,所有國家都要做出巨大努力,發展中國家將面臨更大挑戰。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清華氣候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在日前的一場碳中和研討會上表示,“我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需比發達國家2050年碳中和付出更大努力!
這是因為,歐、美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過渡期,而中國只有30年。2030年后中國年減排率平均達8-10%,將遠超發達國家減排的速度和力度。
10月21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其中,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快速增長的局面,截至去年底,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約束性目標。碳強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3%,都已經提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
與新冠肺炎疫情相似,氣候變化也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新冠肺炎疫情是突發的、緊迫的危機,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命,氣候變化則是更為長期、深層次的挑戰,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碳中和也叫做凈零排放。比如,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逐漸減少,但不太可能完全成為零,通過植樹造林等形式不斷吸收二氧化碳,把碳固定在樹木里面形成“碳匯”,碳排放與碳匯量相平衡,就意味著實現了碳中和,人類社會活動不再向大氣當中排放溫室氣體,可以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防止氣候進一步地變暖。
2015年,全球共19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巴黎協定》確立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到本世紀末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2℃以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控制工業化前水平在1.5℃以內;全球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并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