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國內電力規劃設計行業的“國家隊”——電力規劃設計總院(下稱“電規總院”)在京發布《中國-中東歐能源合作報告》(下稱“《報告》”),提出中國可與中東歐國家在風電和光伏項目投資、設備制造、工程施工等領域進行合作。除了新能源,油氣、核電、水電等領域也是關注重點,中國在電網領域的先進技術可為其提供支持。
中東歐地區共包括17個國家,近年來保持4%左右的GDP增長勢頭,顯著快于歐洲平均水平。電規總院國際部主任何肇介紹,2014-2019年,其能源消費增速先升后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在歐洲區域增速較快;能源生產整體呈下降趨勢,能源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可再生能源生產總量占比達24.2%、非化石能源生產總量占比達到36.9%。
近5年,中東歐地區能源進口百分比上升約8個百分點,2019年能源進口超過40%。其中,油氣作為主要的一次能源品種,大約80%以上依賴進口。
在電力領域,2019年,中東歐地區電力消費總量5707億千瓦時。2014-2019年,電力消費整體呈上升趨勢,在歐洲區域增速較快,但人均用電量與歐盟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同時,電力裝機總量整體平穩,2019年達到1.6億千瓦。電力裝機結構持續優化,煤電和水電是主要電源組成,兩者占到總電源結構的近60%。
在中國,近年來能源消費總量穩步增長,能源生產總量穩中有升。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48.6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3.3%;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9.7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5.1%。在積極構建清潔低碳的多元能源供給體系的同時,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比達15.2%,2015-2019年增加了4.9個百分點。
何肇介紹,2015-2019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達5.1%。在電力消費總量平穩增長的大背景下,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及信息化相關產業迅速崛起,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占比逐年增加。
同時,電力裝機總量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底裝機容量約20.1億千瓦,同比增長5.8%。隨著能源轉型步伐加快和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不斷提高,新能源、清潔煤電等技術快速發展,電源結構不斷優化。
基于雙方能源發展現狀,中方能源企業在中東歐地區的活躍度日益升高,合作成果逐步顯現。大型電力項目的工程建設合作取得新進展,新能源成為能源投資新的突破點,股權投資及并購等新的合作模式正在浮現,技術交流合作全面開展。《報告》預測,在轉型情景下,中東歐地區能源轉型潛力釋放、能效持續提升,到2030年能源需求總量接近3.5億噸標油,較2019年增長超過7%。
“隨著以風、光、生物質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結合中東歐各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進行預測,2030年中東歐地區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提升到25%以上。同時,煤炭需求持續下降,2025年后石油消費逐漸下降,天然氣需求比重平穩增長!
何肇表示,由于部分中東歐國家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仍顯著低于歐盟2030年目標,能源轉型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以此預判,其可再生能源需求總量將超7600萬噸標油,較2019年增加約80%,由此成為近期發展重點。中國可與中東歐國家在風電和光伏項目投資、設備制造、工程施工等領域進行合作。
除了新能源,油氣、核電、水電等領域也是關注重點。何肇提出,中國在油氣開采和管網建設方面技術領先,可與中東歐國家在油氣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核電也是中東歐地區實現能源轉型和清潔排放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保加利亞、捷克、羅馬尼亞等國均計劃啟動有關項目,中國具有安全高效的核電發電技術,雙方可在核電開發領域開展合作。
在水電領域,中東歐地區水電技術可開發量超過2000億千瓦時/年,預計到2030年新增裝機超過600萬千瓦,規劃和在建的抽水蓄能裝機容量464萬千瓦,中國可在水電項目開發、工程建設和設備制造等方面與中東歐國家開展合作。中東歐地區還需建立具有較高運行效率和自動化水平的經濟型智能電網,并在未來10年伴隨一定規模的高壓電網建設需求,中國在電網領域的先進技術可為其提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