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將在南非德班召開,對話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海濱。訪談圍繞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最終命運、德班談判的預期進展以及中國在其中所作的努力進行深度剖析。
張海濱:這一次國際社會對德班會議的期待還是比較務實的。就總的輿論來講,大家不期待這次談判能夠完成八年路線圖的授權。
德班會議的國際氛圍和其面對的形勢并不給力。換句話說,這個時機并不是特別的理想。最關鍵的,就是歐盟遭受主權債務危機的拖累對談判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待會兒我們還會具體來討論這個問題。
對這次德班會議,大家還得再調低對它的期待。所以現在整個國際社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是比較務實的。
德班大會上演“京都議定書之死”?
張海濱:現在談判最核心的是什么問題?第一個就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存和廢的問題。這就是你剛才提到的“京都議定書之死”,當然這通常是媒體的表達方式。
現在的談判是雙軌制。一軌是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國家,他們需要繼續推進減排承諾;另外一軌是聯合國氣候公約下的談判。談判的焦點就跟雙軌制有關,特別是“傘形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等國已經在坎昆會議上提出來,它們不再延續京都議定書。而不再延續的意思就是要并軌了,要把兩軌并成一軌來談;但是這是發展中國家堅決反對的。
[1] [2] [3] [4] [5] 下一頁
深入專題了解:2011南非德班氣候變化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