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國內許多同類風機組裝廠,GE沈陽陸上風電工廠的布局十分緊湊:占地僅3萬平方米,4條產線的單班年產能可達600臺,截至今年7月底累計向全球供貨近3000臺風電機組。這也是GE全球唯一具備全系列陸上風機生產能力的工廠,其中,既包括近年來在中國發展勢頭強勁的中低風速風機,也涵蓋GE史上最大的陸上風機——單機年發電量可滿足5000戶家庭用電需求的Cypress柏樹平臺。
風電機組的核心和“大腦”設備——機艙、輪轂及一些控制系統陸續在沈陽工廠下線,運往國內風電場,抑或是經由大連港輸向海外市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到訪時,GE沈陽工廠正以每周輸出近20臺風機的速度為全球制造“大風車”。而史上最大“搶裝潮”下的中國市場最為矚目:在這一特殊行業背景下,沈陽工廠每天向國內交付3臺風機。
當如火如荼的“搶裝潮”過去、陸上風電告別補貼,2021年的中國風電市場是否會出現斷崖式下跌?GE可再生能源集團陸上風電業務中國總經理趙霖在沈陽工廠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采訪時坦言,明年陸上風電平價上網確實會導致整體行業發展的增量出現變化,這種變化通常會持續一兩年時間,行業也需要消化的時間。且從長遠看,以陸上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代表著整個能源行業轉型的趨勢,為此未來的發展潛力是仍是非?捎^的。
趙霖對澎湃新聞表示,GE不會因為陸上風電行業出現“重回三北”的跡象而放棄低風速市場,“對于GE的業務增長而言,低風速市場和中高風速市場是在同步推進的。針對低風速市場,我們已經配備了河南濮陽工廠。對于以三北地區為典型的中高風速市場,GE功率最大的Cypress柏樹機型會以最快速度進入中國市
場!
GE沈陽工廠低風速機組生產線,本文圖片均由GE中國提供
場地有限的沈陽工廠,為何能為全球市場供貨?
澎湃新聞在走訪中了解到,沈陽工廠的廠房一開始并不是為了風電而設計的。從2005年開始,團隊花了很多精力對廠房進行改造。之所以能在有限的空間實現全系列機型供貨和多海外市場供貨,靠的是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
型號復雜、換線頻繁、高交付要求、高難度高風險操作、大體積大重量部件運輸……都是陸上風電機組產線的“日!薄T诳臻g有限的廠區內,訂單量在增長、風機“體型”卻越來越大,大設備騰挪的難度與日俱增。為了最高效地使用場地,沈陽工廠琢磨出許多首創做法。
澎湃新聞在一條生產線上看到,一字排開的七個輪轂正以肉眼難以察覺的速度緩緩移動,但地上并沒有電纜。一改常規的吊車生產線模式,HUB輪轂生產線上的每一個輪轂都配備了升降平臺車和移動平臺車,后者令設備得以前后移動及360度旋轉,操作工人的作業平臺以同樣的速度被另一條鏈條驅動。
通過地下鋪設的鏈條和電機勻速驅動工位,該產線實現了產品和作業平臺的同步運行,以銜接上下游進行自動化物料輸送。據介紹,基于產能需要,該產線可在0.4米/小時到4米/小時的速度范圍內勻速移動,柔性切換從1MW到5MW的全系列風機平臺產品。
HUB輪轂生產線
其中一臺輪轂內部,一臺懸空的橙色KUKA機械臂正在完成特殊的作業任務:在小空間里對風機輪轂大型軸承部件進行大批量、重復性螺栓緊固工序自動化操作。這是GE陸上風電全球首個也是唯一在輪轂內部實現應用的KUKA機器人,相較于人工作業,生產時間縮短近一半,提高操作安全性的同時解決了原本需要5個多小時的瓶頸工位。同時,全廠數字化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系統串聯起從原料到貨到訂單交付的所有環節,確保每個型號設備對應的每一環節的穩定質量產出。
KUKA機械臂在風機輪轂內部工作
沈陽工廠既是風電行業發展的縮影,也是GE風電本土化的典型縮影。大約15年之前,由GE其他工廠改造而來的沈陽陸上風電工廠從1.5MW風機起步,隨著風電技術的進步和風電市場規模的擴大,逐漸覆蓋GE從1MW到5MW的全系列產品,生產組裝超過6類陸上風電機組設備,成為GE陸上風電亞太地區最大的組裝生產基地。
全球規模最大、最具競爭力的中國風電市場一直是沈陽工廠的供貨主體,約占該工廠累計產量的三分之二。據澎湃新聞了解,在沈陽工廠投產后的前十年,產品完全供國內市場,且基本是單一型號產品。在兩三年的過渡與轉型期后,2016年起沈陽工廠開始大范圍向海外市場供貨:除了亞洲市場外,由于其全系列生產的特點,該工廠同時服務于歐洲、美洲、非洲等其他市場。得益于智能制造技術和精益管理的廣泛應用,沈陽工廠迄今仍舊保持著自投產以來連續15年按時交付訂單的記錄。
今年3月,亞洲首臺Cypress機組已從沈陽工廠下線啟程運往澳大利亞,沈陽工廠還將繼續為澳大利亞客戶供貨剩余的幾十臺機組,滿足當地10萬家庭的用電需求。
Cypress風機機艙生產線
風電開發重回“三北”?GE:不會放棄低風速市場,與中高風速市場同步推進
中國陸上風電的投資建設熱潮經歷過幾次轉移: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廣袤“三北”(西北、東北、華北)地區曾是開發商最集中、競爭最白熱化的區域。但在爆發式增長后,由于電網外送能力不足及當地消納跟不上風電快速發展,“三北”出現大面積棄風限電,風電開發被迫南下,開赴南方山地,低風速風電開發潮由此興起。過去八九年時間里,低風速風電已成為中國風電增長的重要來源。
不過,眼下的中國低風速風電正處于十字路口。
一方面,是業已清晰的風電平價上網時間表。2019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正式明確提出“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敝袞|南部雖更接近電網負荷的受端地區,但風資源稟賦遜于“三北”,地形、地貌、氣象條件相對復雜,風機的運輸、安裝、運維所需投入的成本也更高,這意味著無補貼模式下低風速風電項目面臨的經濟性挑戰更為嚴峻。
另一方面,隨著近兩年“三北”棄風限電逐漸好轉,外加特高壓送出線路,國內的風電開發熱點出現了重回“三北”中高風速地區的跡象。據風電行業媒體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初,華能、國家電投、大唐、中廣核等央企風電開發商在“三北”地區掀起新一輪圈地運動,整個“三北”地區風電大基地規劃總規模預計超過40GW(1GW=1000MW)。
這一系列因素是否意味著,進入平價或競價時代之后,低風速風電發展的阻力在增大?GE可再生能源集團陸上風電業務中國總經理趙霖不這么認為。
在沈陽工廠接受采訪時,趙霖回應澎湃新聞稱,從整體體量上來看,低風速市場的增量沒有什么變化,還是在增長,只不過從明年開始多了一個增量,也就是“三北”地區所謂的大風場板塊會有一些增長。雖然央企更青睞于大風電基地,“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客戶或者GE會放棄低風速市場,還是按部就班在往前推動!
據趙霖透露,從GE的觀察和收到的市場反饋來看,“一方面我們整個低風速市場的潛在訂單,包括招投標數量還是在有條不紊往前走,但同時也看到蠻多‘三北’地區中高速招標也在往上走。過去幾年大家完全集中在低風速,沒有太多中高風速市場的機會,實際上這些資源已經都掌握在手里了,只是由于限電的原因沒有展開招標業務!
2017年開始,國內外風電整機商陸續發布了4MW及以上等級的陸上風電機組,陸上風電步入“4.0時代”。眼下4MW+陸上風機仍在唱主角,但GE已手握針對中高風速地區開發的下一代“巨無霸”機型:GE迄今功率最大的陸上風電機組設備Cypress柏樹平臺,單機功率可達5.3MW,葉輪直徑158米,年發電量超過2000萬度,能以更少的風機數量實現同等的電量,且大兆瓦機組可有效減少風電場用地成本。
“陸上風電產品和技術的發展趨勢,會向全生命周期經濟效益更高的風機過渡。所以很多年前我們就開始著手研發大功率、大容量的陸上風電機型!壁w霖認為,Cypress柏樹平臺是GE征戰中高風速市場的王牌產品,且生逢其時!拔覀冇懻摰5.3、5.5兆瓦機型,行業里很多還是停留在紙面上,GE是唯一做出來的,有原型機,并且機組已發往海外客戶。不過因為設備進入中國要做大量的測試、認證,還需要花點時間,所以不會立刻進入中國市場,但我們還是會盡快把它帶進來!彼麑ε炫刃侣務f道。
針對低風速市場,GE已經落子中國最具典型、體量最大的低風速市場——河南。
8月初,GE宣布位于河南省濮陽市的GE亞太低風速生產基地順利竣工投產,為中國量身定制的GE 2.5-132風電機組正式下線。作為GE可再生能源集團全球第六個、繼沈陽工廠之后中國第二個陸上風電機組生產基地,濮陽風電生產基地將生產GE專門針對中國特有低風速風況環境而設計的2.5-132陸上風電機組,預計年產量將達到200-300臺。
“對于GE來講,我們認為低風速和中高風速市場是同步進行的。一方面,我們將通過生態圈的建立,以及濮陽工廠進一步的成本優化、產品升級換代,來進一步拓展我們在低風速市場的增長。同時,我們也會以最快的速度把Cypress柏樹平臺帶到中國市場來,實現我們在以‘三北’地區為代表的中高風速市場的發展! 趙霖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