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的很多碳排放都是出口企業制造的,相當于中國是為其他國家承擔了一定的碳排放,同時中國的人均碳排放也遠低于歐美。世界能源專家、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SWP)的國際能源和氣候政策顧問弗里德曼·穆勒(Friedemann Müller)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曾稱,中國應該強調人均因素。此外,也有方案稱要看近百年歷史累計的。
此次白皮書中,中國也要求發達國家繼續承擔其責任,在資金和技術上給予發展中國家支持。歐盟各國除德國外,幾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財政危機。因此,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上,差錢的歐盟會趨消極,更不愿采取實質行動來兌現承諾,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將因此變得更加艱難。
而在技術轉讓上,李雁稱,“中國更加希望的是低碳、清潔技術的轉移。這次會議下,可以就清潔技術轉移中心的機構設置上取得一定的進展。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雙邊技術談判上進展還是可以的。但是整個聯合國框架下的多邊談判進展很慢。這主要是涉及知識產權、專利權轉移的問題。各國尤其是美國視綠色經濟為其21世紀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在轉讓上難度很大。”
據李雁介紹,美國國內本身對氣候變化議題就有很大爭議,在其政治體系下美國政府要把氣候變化納入立法,難度是很大的,尤其是遭遇大選之年。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