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發布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積極推進環境稅稅費改革,研究開征環境保護稅。
這一意見出臺,意味著環境稅稅費改革正式提上日程,并將在“十二五”時期取得實質性進展。專家認為,意見有利于拓寬環保資金籌措渠道、理順環境稅稅費體系,但短期內企業稅負不會有明顯變化。
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呼喚環境稅及早出臺
環境稅屬于流轉稅,也有人稱之為“生態稅”,是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去,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種經濟手段。
稅務總局稅務研究所研究員張培森介紹,環境稅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包含了一系列稅種。將一種稅定義為環境稅并不是根據稅種的名稱,也不考慮該稅種的起始目的,而是根據這種稅是否具有實際和潛在的環保影響。
據了解,國際上,發達國家征收的環境稅主要有二氧化硫稅、水污染稅、噪聲稅、固體廢物稅和垃圾稅等5種。
“中國目前沒有專門的環境稅。能夠直接和間接保護環境和生態的稅收都可以算作環境稅!睆埮嗌硎。按照這一標準,我國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相關稅收,如資源稅、消費稅、車船稅等都可以納入環境稅的范疇。“以及各地區根據當地情況,開征的與保護環境相關的稅費都可以納入環境稅的范疇,開征環境稅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睆埮嗌硎。
其實,我國在“十一五”時期就醞釀出臺環境稅費改革,但由于具體推行需要考慮內外部經濟環境、企業承受能力和各部門相協調等多種因素,而一直停留在理論層面!按舜我庖妼h境稅稅費改革正式提上日程,主要是由于我國當前節能減排形勢嚴峻。”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
《“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顯示,到2015年實現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比2010年下降16%,“十二五”期間,實現節約能源6.7億噸標準煤。
然而,這一節能減排目標在上半年完成的并不理想。環保部日前公布的上半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查核算結果顯示,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實現同比下降,而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同比增長6.17%。
對此,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指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中國一方面能源需求呈剛性增長;另一方面,受國內環境容量制約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影響,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節能減排面臨形勢十分嚴峻。
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一系列環保相關稅費措施,環境稅費的改革將進一步促進資源、能源的節約,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