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行業資訊  節能產業網 >> 行業資訊 >> 行業要聞 >> 正文
張琳: 煤電需要“托底保供” 不能“開閘放水”
來源:中國能源報 時間:2020/7/15 14:07:45 用手機瀏覽


 



 


日前,六部委發布《關于做好2020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和《2020年煤電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點》,提出今年年底全國煤電裝機規模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

如何理解主管部門對煤電規模的控制力度?各地如何把握新建煤電項目節奏?對此,記者專訪了中電聯電力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琳。

中國能源報:六部委日前發布的文件釋放出什么樣的信號,應該如何理解?

張琳:一方面,要求煤電發揮“托底保供”的作用,要有序安排新增項目核準、開工和投產時序。風電、太陽能發電有效容量低,現階段儲能技術尚未大規模應用,電化學儲能僅僅是100多萬千瓦,抽水蓄能也僅3000萬千瓦。與20億千瓦發電裝機相比,系統調節能力是比較低的,新能源出力的間歇性與電力發輸用同時完成、適時平衡的特點不相適應,難以承擔起保障電力供應可靠性的任務。

另一方面,文件也表明了新增煤電要嚴格控制,避免出現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目前煤電核準權限下放到各省,地方政府、企業由于對本省的市場空間、相鄰省間互濟能力、跨區輸電項目等信息掌握的不準確、不及時,可能出現盲目上項目的問題,也不排除存在為拉動經濟而沖動投資的問題。

有觀點將這一輪煤電建設理解為“開閘放水”,顯然是不對的。文件的要求是有序安排煤電建設,盡可能減少煤電新增規模,對遏制投資沖動、促進煤電有序發展非常有意義。

中國能源報:除了從供給側保障供應外,是否可以通過限制需求側、削減尖峰負荷水平實現電力供需平衡?

張琳:目前,用電缺口還不能單純依靠消減尖峰負荷來實現。

我國用電基數大,還處在較快增長階段,今年消減尖峰負荷5%,考慮存量基數明年就可能需要消減10%。現代社會的正常運行與電能關系密切,消減的幅度不可能太大,最近國家發改委的文件是要求形成3%左右的需求響應能力。因此,消減尖峰負荷只能是推遲電源建設1-2年,滿足電力系統調節和電力可靠供應要求,還是需要建設一定規模的煤電來“輔助服務”和“托底保供”。

中國能源報:根據中電聯相關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煤電裝機10.4億千瓦,對比文件中提出的“控制在11億千瓦以下”的要求,今年煤電機組投產是否仍有較充足的空間?

張琳:客觀上,今年煤電機組建設投產有較充足的新增空間。

我國已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要分別達到15%和20%。為此,在能源消費側,國家已提出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措施。在《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2020年底煤電裝機規?刂圃11億千瓦以內,是一個約束性指標,F在來看,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中國能源報:文件多次提及合理安排應急備用電源、應急調峰儲備電源,這部分電源是否納入11億千瓦的規模限制中?如何對這些項目進行管理?

張琳:《關于煤電應急調峰儲備電源管理的指導意見》中規定,應急調峰儲備電源屬于未投入商業運行的煤電機組,不納入現役煤電裝機統計范圍。因此,投入商運后應該是納入11億千瓦的規模限制中。

我理解,“應急調峰儲備電源”的提法,是在“十三五”初期,由于用電增速波動大、煤電開工規模大、需要防范過剩風險,出于保障供電安全的考慮提出的。項目建成了,只作為應急調峰儲備電源,不給“準生證”,對企業經營有很大影響。在電力系統相關規程中已有負荷備用、事故備用、檢修備用,我建議以后不應再單獨安排應急儲備電源。在這一輪煤電建設中,在同等條件下應優先核準應急儲備電源項目投產發電。

中國能源報:煤電機組穩定保持額定功率運行的情況正越來越少。對于新建項目,是否應將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作為技術要求,以使其適應新能源發電比例持續升高的趨勢?

張琳:《關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開展現有火電機組調節性能改造,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和調節能力。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應該說是適應新能源發電間歇性特征的重要舉措。

目前我國抽水蓄能、燃氣發電等靈活調節電源占比不到6%,抽蓄電站受站址資源和建設工期限制、氣電受氣源和氣價限制、儲能電站受安全性和經濟性限制,難以滿足系統調節需要。因此,“十四五”期間,煤電靈活性改造仍是提高系統調節能力的現實選擇。

我認為,煤電靈活性改造要有序安排推進。重點對30萬千瓦及以下煤電機組進行靈活性改造,作為深度調峰的主力機組,甚至參與啟停調峰;對于新能源消納困難的地區、核電利用小時數不高的省區,可考慮部分60萬千瓦亞臨界煤電機組進行靈活性改造參與深度調峰;而當棄電率控制在合理范圍時,應不予安排新的改造項目,防范改造項目過剩、增加企業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國家電投與中國人壽簽署清潔能源基金組建協議
德國強推“最后的煤電”
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復蘇態勢:電力、熱力、燃氣及水
西門子捐贈價值1500萬元醫療設備支持中國抗擊新型冠狀
華東華南地區進口煤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貴州今年電煤供應量將達到7000萬噸
大型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聚焦應對氣候變化和碳交
1.7億千瓦煤電去產能路線圖出爐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20 CHINA-ESI.COM
鄂ICP備19009381號-2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