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型照明產品的節能燈,與同樣亮度的白熾燈相比可以節電80%,據專家計算,如果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12億只節能燈,其節電效果相當于新建一個三峽電站。然而由于行業市場混亂、缺乏扶持政策、宣傳不夠等原因,這一高效照明產品在國際市場大受歡迎,但在國內卻反應冷淡,無法發揮其巨大的節能作用。
事實上,節能燈與白熾燈相比具有高亮度、低耗能、光效穩定等優點。據專家測算,如果以功率為11W的高品質節能燈代替60W白熾燈,不僅減少耗電80%,亮度還能提高20%-30%。以每天使用4小時、推廣使用12億只計算,一年可節電858.48億度,而三峽電站年發電量也只有850億度左右。同時,還由于節能燈節電不僅能減少電力負荷,緩解我國電力緊張狀況,而且還產生巨大的環保效益。每節約1億度電就意味著節約4.04萬噸標準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0.64萬噸、二氧化硫0.09萬噸。由此可見,推廣使用12億只節能燈不僅相當于新建一個三峽電站,同時還意味著產生巨大的環保效益,這種一舉數得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但現實卻不容樂觀,專家分析,至少有三大因素造成了節能燈“墻內開花墻外香”:
首先,是節能燈絕大多數用于出口,國內的使用量嚴重偏低。以2003年為例,當年我國生產的節能燈為10.5億只,但節能燈在國內的銷售量只有3.56億只,白熾燈的使用量卻高達30億只。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節能燈產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僅掌握了相關的核心技術,產量也,躍居世界第一。國家發展改革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電光源產量約80億只,其中節能燈的產量為10.5億只,占全球產量的70%以上,我國自己生產的優質的、節能燈絕大部分銷售到了外海市場。而另一方面,由于國內行業市場不規范,運行混亂。一些小作坊制造的節能燈光效低、壽命短和光衰快,但依然能進入市場,這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信心。今年2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對上海、廣東兩地的節能燈商品進行檢測,結果抽樣合格率僅為39%,這也造成了普通老百姓不認可節能燈、不使用節能燈的直接原因。
其次,是國內扶持政策還不夠完善。目前雖然不少地方出臺了一些利用公共財政或節能專項資金鼓勵節能燈推廣的資金補貼措施,但我國還缺少全國性的鼓勵高效照明產品生產、使用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推廣節能燈產品也缺乏有效的投融資渠道和激勵機制。有一些政策甚至還停留在宣傳、號召、提倡等務虛的工作上面,沒有相應的扶持政策。據悉,美國、法國、荷蘭、英國、意大利等國從上世紀90年代起,紛紛制訂出相關的扶持政策,用于推廣節能燈等節能產品。僅美國環保局從1991年開始實施綠色照明計劃以來,就投資了10多億美元用于推廣高效照明產品。在這方面,我們的節約意識、節約的觀念、節約的行動,比起西方發達國家來,不僅起步較晚,動作也比較遲緩,甚至還存在著這種一邊提倡節約、一邊卻在大肆地浪費的現象。
第三,是政府企業還沒有成為推廣使用節能燈的中堅定力量。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的照明用電約占社會總用電量的12%,白熾燈的使用量為30億只,在全國推廣使用12億只節能燈是可能的。由此可見,我國推廣使用節能燈的空間很大。尤其是政府掌握著公共設施照明、城市亮化、辦公場所、夜間道路等公用設施的大量公共資源,在這方面可挖掘的潛力巨大。同時,也可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辦法,即對購買節能產品進行一定的補貼,鼓勵老百姓購買節能燈。在美國市場,消費者每買1只“得邦”牌節能燈(浙江出口產品),便能得到美國能源部3美元的補貼。通過政府的引導、示范和推動,讓使用節能燈的觀念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思想觀念的轉變、長年形成的行為習慣,也不是一時就能夠轉變的,這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作為建設節約型的社會,節約每一度電,節約每一分錢,充分挖掘我國照明領域的節電潛力,這應當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因此,節能燈推廣也不能完全靠企業和市場,各級政府理應成為推廣節能燈的中堅力量,成為使用節有燈的領頭人。通過政府的示范帶動作用,真正在全社會形成聲勢浩大的宣傳效應。同時,作為我們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都要樹立節約的意識,積少成多,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從今天起,從現在起就開始用節能燈,為著建設節約型的社會,作出我們的一份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