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路燈上不了路說明什么 |
來源:不詳 時間:2007/4/24 12:24:56 用手機瀏覽 |
我國最權威的太陽能發電研究機構之一——教育部光伏系統工程研究中心,5年前就已經研制出太陽能路燈、庭院燈等一系列戶外太陽能燈具。可是,5年來,這些本可為國家節約大量能源的節能技術,卻一直無奈地“待字閨中”。專家痛心地說:“這是一種變相的能源浪費! (7月26日新華社)
為什么這么一種好的節能技術遲遲不能發揮作用,是不是成本太高呢?不。據專家介紹,一盞普通路燈算上電力增容費,鋪設線路等,一次性成本在4000元左右,而一盞太陽能路燈的費用也在4000元上下,且后期沒有一分錢電費。即使是一點陽光也沒有的陰雨天氣也能持續照明一星期,可保證天天照明。全國每年新增戶外照明燈5000萬盞,如果太陽能燈能占到千分之一,一年就能給國家節省近7億度電,等于給國家送了一個10萬千瓦的發電站。
既然成本不高,技術也不復雜,使用起來也挺方便,為什么市場化程度不高,企業不愿意生產,消費者不愿意接受呢?其中的問題需要反思。
顯然,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很好地發揮推動作用。從太陽能路燈遲遲不能上“路”的情況來看,這里有政策問題、推廣策略問題、消費觀念問題、非政府組織配合推動問題等等。如何對這些力量進行整合,使之形成節能的“大合唱”,需要有一個指揮,這個“指揮家”理應由政府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來。應該說,在過去一段時間,政府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不是很明顯,很多方面做得不夠。在國家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后,安徽省一能源部門負責人視察該中心,聽完匯報后,驚訝地表示:“有這么好的節能技術,我怎么不知道!闭毮懿块T負責人怎么不知道呢?顯然是對這些問題的關注不夠。
在這個問題上,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當然這不是說,政府應包辦代替,而是要調動職能部門、科研機構、企業、消費者、市場和非政府組織的積極性。從這個案例來看,科研機構在新技術的宣傳推廣方面確實有先天不足。如果是比較成熟的企業在做這個事,宣傳工作和公關工作恐怕早就做到了能源部門負責人那里,甚至可能廣告做得家喻戶曉了。不至于這么好的技術,主管能源的領導都不知道。而市場力量的參與,恐怕又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這方面政府怎么發揮作用是很有學問的。
建設節約型社會,政府不能僅僅只是帶頭把空調調高一度。在太陽能路燈遲遲不能上“路”這個問題上,有關部門要深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