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投入像一個探照燈,需要進行的是財政投入機制的新試驗,這也正是公共財政在未來五年的新使命。“轉方式”這場轉型革命,首先孕育的是公共財政領域的一場全新試驗。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如何在“加快”上下功夫,“轉變”上出實招,是擺在財政主管部門面前的緊迫性命題。
當前,財政部門正在圍繞消費升級、節能減排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等方面,加快推進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政制度創新。目前,政策效果已日益顯現,財政杠桿對“調結構、轉方式”的撬動作用越來越突出。
財政對轉型的意義已漸次凸顯。比如,每年光伏發電國內應用規模已接近1000兆瓦,光電在清潔能源與能源替代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已在25個城市全面鋪開,駛入快速發展軌道;現代服務業試點在北京中關村(6.35,-0.13,-2.01%)、遼寧沿海經濟帶等地率先展開,聚集發展勢頭更加明顯;北京、重慶等八個城市開展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爭取率先走出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科學發展之路⋯⋯
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專訪時說,財政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方面,要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著力形成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集中財政政策資金要素,力爭在關鍵領域與重點環節實現突破,取得實質性進展。
眼下,下一階段財政政策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及重點已經明確:完善擴大消費的財稅政策,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資源能源節約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調節收入分配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國際競爭“勝負手”
《財經國家周刊》: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突破口。“十二五”期間財政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張少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際競爭的“勝負手”,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利于我國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縮小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掌握產業發展制高點。
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基于市場機制的政策支持體系。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謀劃,從資金投入、政策措施、機制創新等方面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予以整體推進。今年中央財政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達到40億元,在分清政府和企業責任的基礎上,分別采取創業投資、產業化補助以及消費補貼等支持方式,實現政策全覆蓋。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產業發展規律的前瞻性研究,實現重點跨越。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專項資金的管理,應當以對產業進行前瞻性研究并把握其規律性為基礎和前提,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要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將一批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先導和支柱產業,有效應對國際競爭。
《財經國家周刊》:財政如何促進新能源這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
張少春:積極發展新能源等清潔能源對調整經濟結構、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光伏發電是當前最主要的新能源開發利用形式之一。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與產業規模的擴大,光電成本已經大幅度下降,在部分大中城市,光伏發電價格已經與傳統發電方式價格接近,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為做大做強光伏產業,加快推進光電國內應用,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從2009年起啟動實施了“金太陽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并從發展規劃、投資補助、稅收政策、電價分攤、科技研發、電網接入等方面,初步構建了一整套支持光伏發電應用的政策體系。為放大政策效應,擴大推廣應用,2010年開始實行集中連片示范,首批確定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3個開發區作為“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
截至目前,共下達財政補貼資金102億元,國內推廣光伏發電應用示范規模達到1300兆瓦。預計今后每年推廣應用將超過1000兆瓦,我國光伏發電將走上規;茝V應用發展的軌道。
《財經國家周刊》: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版圖中占有怎樣的位置?財政將如何支持其發展?
張少春: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趨勢,也是實現我國汽車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契機。同時,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使用有助于緩解我國不斷增長的汽車消費與資源能源剛性約束之間的矛盾,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已會同其他有關部門開展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選擇北京、上海等25個城市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并選擇其中的6個城市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中央財政主要依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與同類傳統汽車的基礎差價,并適當考慮規模效應、技術進步等因素對購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自試點實施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撥付資金43億元用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從支持效果來看,截至2011年3月,25個試點城市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10036輛,其中公共服務領域8960輛,私人購買1076輛,達到了促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預期目的。今后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力爭使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在世界前列。
《財經國家周刊》:推進自主創新和科技產業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怎樣的關系?
張少春:自主創新關系國家核心競爭力,是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源(7.82,-0.33,-4.05%),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必須堅持創新引領戰略。
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優化投入結構。完善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并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和財稅政策的引導作用。財政科技投入將著重支持市場機制無法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加大對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力爭在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戰略產品開發上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科技產業化。促進自主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突破口,也是財政政策創新的重要領域。將設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建立基于市場的科技研發激勵機制,有效引導科技成果轉化;鼓勵產學研聯盟,以重點產業或產品為平臺,整合基礎研究、產業化等財政資金的投入,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完善資金運作機制,對重大科技研發項目實行滾動支持、跟蹤管理,并大力推進實施科技產品的后端補貼,通過補貼消費創造市場需求。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