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這件聽起來就新鮮的事,在深圳大運會上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所謂“碳中和”即通過計算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抵消這些溫室氣體所需的經濟成本,再通過植樹、節能、支持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等方式減少相應數量的溫室氣體,或者通過購買碳減排指標,來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抵消乃至中和。 眾所周知,大型體育賽事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精彩的比賽瞬間,賽事舉辦本身也將消耗大量的能源,并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據此次“碳中和”行動承辦方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介紹,此次深圳大運會在籌備和運營過程中已經極力減少能源資源消耗,盡量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但仍不可避免地產生碳排放。如何處理這些不可避免的碳排放?“碳中和”可謂是有效的嘗試。
在打造“碳中和”大運會的過程中,“自愿減排”理念的推廣是一大亮點!白栽笢p排”,是指參與者出于自身意愿主動開展的溫室氣體減排行為,一般包括傳統的節能減排方式和自愿減排市場化機制兩種,其中的市場化機制方式,便是指個人通過碳補償的方式完成自愿減排活動。這一方式具備可較快實現確實減排、減排量儲備充分、國際認可度高等優勢,此次大運會所采用的便是這種方式。據了解,此次深圳大運會“碳中和”的自愿減排量指標來自于包括小水電、風力發電、太陽能、農村沼氣發電等在內的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項目,能效提高以及節能減排項目等。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此次活動期間開辦的自愿減排交易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包括深圳市民在內的不少人看來,能夠隨時隨地關注和參與“碳中和”、“碳抵消”的相關活動,離不開有效的宣傳和便捷的平臺。參與“碳中和”,人們可通過登錄“低碳大運自愿減排交易平臺”購買自愿減排量為大運會的場館和賽事進行“碳抵消”。據了解,自愿減排交易平臺開通以來,已經有很多企業和個人紛紛申請加入,交易狀態活躍。
有人說,“碳中和”、“碳抵消”,提出的就是個概念,真正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但這種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個進步。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副主任張建安表示,“啟動‘碳中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一行動讓環保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向世界展現大運會節能減排的行動和能力,并為國際運動會應對氣候變化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供經驗!
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市場的形成,更加需要人們觀念的改變。通過“碳抵消”實現“碳中和”,這是“綠色大運”傳遞給人們的理念,而這種方式也將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自愿減排的活動中,有力推動低碳城市的建設,同時推動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新的觀念需要實踐的平臺,此次深圳大運會的“碳中和”活動正是這樣的實踐活動。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德林表示,作為低碳城市的試點城市之一,深圳市在各個領域大力倡導“低碳生產、低碳生活、低碳消費”的理念,以實現向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而此次大運會開展“碳中和”項目,無疑將是對上述理念的一次有力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