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實施封鎖政策以來,法國、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又雙叒相繼出現負電價。
其實負電價在歐洲多國的電力市場中并不少見,而且幾乎年年有!
從根本上來說,負電價是電力供應供過于求導致的,所以在周末和假期,以及近幾個月的封鎖,歐洲一些國家出現負電價是極其正常的。
歐洲各國曾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去發展可再生能源,但是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使得歐洲的電能供應有些難以預測。
但是,負電價出現后電廠真的要倒貼嗎?消費者真的能靠負電價賺錢嗎?
我們來分析分析各家的想法:
背景:假期+風大
一、風電運營商
負電價我不怕,只要國家補貼能夠彌補我的倒貼錢,我發電就能賺錢,但是彌補不了我就停機。
二、火電運營商A
停機成本如果大于倒貼的錢,我還不如貼點貼點。
三、火電運營商B
我是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電源,不管貼不貼,我都堅持發電。
四、普通消費者
偶爾出現負電價也不能拉平一直上漲的電費呀,有球用!
【小知識:電能的批發成本僅占德國普通居民用戶電費的五分之一,其余電費包括各種稅收、可再生能源投資補貼的分攤費以及輸電網使用費!
五、工商業大用戶
我都停工了,怎么用?要不然也不會出現負電價呀!
此外,就拿德國來說,用戶一般與售電商簽訂售電服務協議,協議期限通常是一年,給用戶的電價在協議期限內是固定的。所以,如果負電價頻繁出現也只能反映在下一年簽訂協議時的“講價”過程中,對本年度沒什么影響。
歐洲多國已經運行多年的電力市場是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鼓勵消費者用電,并倒逼傳統電源向清潔靈活的方向轉型的。各大運營商也在積極配置儲能并開發檢測預警系統以使發電盡量貼合用電負荷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