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荒頻頻,為何節電產業呼之難出 |
來源:不詳 時間:2007/4/24 12:23:44 用手機瀏覽 |
轉眼又入酷暑,大部分省份又開始了漫長難熬的用電高峰期。在經歷過04年的電荒之后,今年的供電需求形勢仍然不樂觀。近兩年來,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對電力的需求不斷加大,國家建設電源和電網的進度滯后于整個經濟發展速度,從而導致較大面積的缺電情況。對此,有識之士指出,一些初級產業中的高能耗項目過多是導致供 電緊張的局面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電力消費結構,推廣工業環保節電便成為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能源瓶頸問題的必由之路。但是節電產業在重重困難之下,似乎更想是一個“烏托邦”的美麗傳說。
據測算,目前中國每年有3000億元的節電市場,這個市場還會隨著年均10%的用電增長率而不斷擴展。但要想使節電在中國成為產業,專家提醒還需要一整套制度來保證。就目前來看,雖然近幾年國內一下子涌現出幾百家節電器生產廠家,但國內節電產業的先天不足還是難以彌補,例如:行業標準與維持其健康有序發展的法規并未出臺;國內節電技術與節電裝置雖五花八門,卻不乏落后與假冒偽劣產品。目前,國內節電改造項目還是一些發達國家的產品在唱主角。對此,政府相關的職能部門能否盡快提供足夠的法律法規、強大的研發支持和充分的市場競爭與技術創新來保證節電產業的發展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對企業來說,加強節能和環保無疑會增加了企業的財務費用,特別是那些相對缺乏資金的中小型企業來說,節能費用的大幅增加將是企業的一筆不小的負擔。如果政府能給這些用電大戶們也提供補貼,鼓勵這些企業利用經濟有效的方法降低能耗不失為一明智之舉。在這方面,國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比如,在美國一些州鼓勵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凡安裝太陽能板的住戶、商家以至工廠,都可以獲得一定補貼。一些獲得“能源之星”標志的節能產品可以得到由公益基金提供的一筆獎勵資金。這些扶植和強有力的支持促進了節能產品和技術的推廣,其不但對化解能源短缺矛盾中起到了良好效果,也是利用產業政策杠桿宏觀調控的最佳體現。
國際能源機構曾對一些國家每100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進行了統計,比較后發現,英國為0.41桶標準石油,日本為0.42桶,中國為4.2桶,可見我國大量能源被浪費了。根據估算,由于電效低下導致的電耗相當于兩個三峽電站。電能的低下利用效率進而更加加重了日益嚴峻的電力形勢。如何借鑒其他能源消耗大國的成功經驗,從根本上解除電荒公共危機,無疑是對國家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的良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