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業發展與節能并不矛盾 |
來源:不詳 時間:2007/4/24 12:23:19 用手機瀏覽 |
消費結構的變遷將引導生產結構的變遷,而不是相反。如果這個看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我們就很難依據發達國家當前的產業結構得出我國應該大幅提高服務業比重的結論,因為我們較低的需求層次決定了工業主導的生產結構
隨著建設節約型社會國際研討會的舉行,社會各界要求節能的呼聲愈加響亮了。
沒有人會反對節約,通俗地說,經濟學就是研究節約的學問,因此,節能贏得經濟學家一致力挺理所當然?墒牵谌绾喂澞艿膯栴}上,經濟學家的看法卻相當對立。爭論激烈的問題之一是中國是否應該重工業化。
目前一種頗具影響力的觀點是把節能同限制重工業發展聯系起來。其依據是,目前我國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近3/4來自重工業,而重工業是高資源、高能源消耗的,隨著近幾年重工業的迅速發展,能源消耗的強度也隨之加大。當前,信息化進程方興未艾,服務業不斷成為國民經濟主導部門,這種由重工業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過時,我們大可不必重復西方國家的這條老路。這樣,節能的矛頭很自然地指向了重工業部門———只要限制重工業發展,同時大力擴張服務業,巨大的能耗就會自動降下來。
撇開這種觀點的合理成分不談,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討論:首先,我們都應該同意,節能并不是目的,不能為了節能而節能。這里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為了一個更潔凈的地球,我們真的愿意放棄房子、空調和汽車嗎?對此,經濟增長的懷疑論者或許會給出肯定的回答,他們認為考慮到生產消費的增加所帶來的痛苦影響,經濟增長是得不償失的。
可是,在表達傷感情緒的同時,這一肯定回答也完全否定了人類生產發展的全部歷史,并且會不可避免地陷入對未來的迷茫之中。幸運的是,大多數人認為我們過去和現在的努力還是值得的。尤其是當我們想到許多國家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人民卻生活拮據的時候,就會更加堅信這一點。
其次,人類從事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加消費,所以問題不是要不要重工業化,而是我們是否愿意放棄某些消費。只要我們渴求房子、空調和汽車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我們就不應刻意地限制提供這些物品的重工業生產。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能因為重工業所帶來的能耗和污染而因噎廢食,我們需要做的是要在增加消費所帶來的收益和由此造成的成本之間作出理性的權衡,而不僅僅是追求節約這一個維度。
與此相連的一個問題是,產業結構升級變遷的動力源泉到底是什么?它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呢,還是可以人為加以調整的?因為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因而,消費結構的變遷將引導生產結構的變遷,而不是相反。如果這個看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我們就很難依據發達國家當前的產業結構得出我國應該大幅提高服務業比重的結論,因為我們較低的需求層次決定了工業主導的生產結構。
再次,節能和發展重工業并沒有必然的矛盾。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肯定會導致或多或少的能耗,所以節能只能是個相對概念。降低重工業比重固然可以實現節能,但這并不是惟一的方式。因為重工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可以在重工業領域實現大規模的節能。
一些關鍵指標顯示,我國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比如,我國每萬噸GDP的能耗從1980年的4.28噸標準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噸標煤。20年時間單位產值能耗下降64%;而同期全世界單位產值能耗平均下降了19%,經合組織國家平均下降20%。隨著循環經濟模式的創新和推廣,我們有理由期待重工業成為節能的前沿陣地。
最后,我們應該注意到這樣一個現實:既然我們已經注意到能耗問題日益嚴重,那么為什么浪費行為仍然相當普遍呢?我們知道,生產活動其實可以抽象成一個投入產出關系,而各種投入之間的比例是可以變化的,也就是說,生產要素之間存在相當靈活的替代關系。比如,同樣是生產糧食,現在越來越成為一個資本密集型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那么要素之間的替代為什么會發生呢?原因是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因此,現實中大量浪費資源現象的存在,表明我們的資源定價并沒有反映其真實的成本,比如,給環境造成污染所帶來的費用,過度開發對子孫后代帶來的影響,以及嚴格意義上的特許權稅(目前企業并不需要支付)。這些方面的改善有賴于資源產權的清楚界定。
總之,重工業化或許是不可逾越的,但我們可以逾越的是浪費的生產技術以及落后的產權制度。筆者相信,通過發展節約型的重工業,中國經濟能夠為大多數人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房子、空調和汽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