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伴隨能源需求增長的同時,中國正面臨著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嚴峻挑戰。中國綜合能耗是發達國家的4倍。占世界總人口1/4的中國所產生的11萬億元的GDP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為4%,但消耗能源的比重:石油為7.4%,原煤為31%,消耗鋼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的比重達30%以上。一般GDP增長8%,能源相應增長為5%,可是中國在2003年和2004年的能源供應增長數字是13.5%和14.5%,等于兩年時間就耗盡了5年的能源計劃供應量。
一般認為,中國能耗高是由于中國的生產技術落后,即使生產同樣品質的產品其能耗也比較高。事實上,“近20年來一些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反而低于過去的水平。單位GDP耗能與日本相比的差距1981年為6倍,現在擴大到約15倍。”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單位GDP能耗是與生產規模的大小從而技術先進性相聯系的,80年代初,無論是鋼鐵、石油還是化工、機械,都是國有企業占絕對主導地位,以鋼鐵業為例,全國基本上是以大型鋼鐵廠為骨干,地方中型鋼鐵廠為補充的局面,但是后來許多鄉鎮企業紛紛涉足鋼鐵行業,事實上掀起了第二次大煉鋼鐵的熱潮,許多著名億元村如天津的大邱莊、河北唐山的半壁店等都是在這次熱潮中發財致富的。但是鄉鎮企業所使用的往往是國有企業淘汰的五六十年代的設備,技術落后,生產條件極為惡劣,能耗和污染都很大,但它們靠著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靈活的推銷手段硬是把劣質鋼材推向了市場。這不但為今后中國的大批建筑埋下了坍塌的禍根,也使中國的技術經濟指標不進反退?梢哉f,盡管鄉鎮企業在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和農民致富問題上功不可沒,但它確實使中國經濟進一步深陷到高耗能、高污染的歧途上去。因此,如果選擇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道路,勢必要從全局的高度重新調整鄉鎮企業的結構和功能,尋找既能繼續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出路,又能減少資源消耗的新途徑。
除調整鄉鎮企業的結構和功能外,當然也不能放松繼續提高大中型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這方面的潛力也是驚人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大中型企業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不快,與節能的經濟效益不夠明顯有關。因此,最有效的辦法是加大資源稅的征收額度,用以補貼資源節約型產品的推廣。
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國能耗高有其更加深層的原因。中國單位產值能耗高是與中國在世界經濟秩序中所處的外圍地位分不開的。中國的GDP主要由初加工產品、低附加值產品構成,這些產品都是高能耗、低價值的,而歐美GDP則主要由高附加值產品和金融、信息等高贏利的服務業構成,它們都是低能耗、高價值的。例如皮革行業,中國每年出口大量的生皮和低檔皮,經意大利技術加工后就變成高檔皮,能耗和污染都留給了中國,利潤則給了意大利。又如,一架“波音747”飛機價格數億美元,其中就可能有來自中國生產的鋁錠和粗鋼,但是中國得出口數百萬噸粗鋼或鋁錠才能換回這架飛機。從這個角度看,表面上美國自身所耗的能源和礦產并不那么多,但是它卻攫取了能源和礦產所生成的大部分高級產品和巨額利潤。在全球化視野中,我們甚至完全可以說,整個世界資源(包括第三世界的全部勞動力以及他們消費的資源)都在為美歐日服務。因此,說西方文明是資源耗竭型文明一點都不為過。如果搞清楚了這一點,就不難明白,中國單位產值能耗高首先是與中國在世界經濟秩序中所處的外圍地位分不開的。只要中國不擺脫這個地位,中國就不可能成為資源節約型的國度。如果中國考慮擺脫這個地位,形成自主的經濟結構和體系的話,至少將為通向資源節約型經濟打開通道。
從根本上降低能耗,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需要在生產什么和怎么生產兩個層次上都做出重大調整。如果在生產什么上沒有根本調整,生產技術層的調整總是有限度的。比如汽車產業,當我們選定了以小汽車作為未來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時,那么無論生產技術如何改進,資源利用率如何提高,都會需要大量鋼材、橡膠、石油和各種金屬,需要大量的水泥、土地,都會造成大面積的空氣污染。但如果選擇以地鐵、輕軌列車、公共汽車和自行車混合構成的公共交通體系,并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合理規劃布局,盡量使人們的工作地點和居住地點靠近,則資源壓力就會得到極大減輕,而交通質量(安全性、快捷性、方便性、舒適性)也會得到極大改善,人們每天不需要在路上花費二三個小時時間,生活質量也會因此提高。這僅僅是一個例子,說明資源節約型經濟首先將在生產什么上考慮節約。
可見,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不能滿足于世界工廠的地位,而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在自主創新上下功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才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根本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