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行業資訊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行業資訊 >> 國際資訊 >> 正文
新能源模式,走歐洲路線還是日本路線?
來源:不詳 時間:2007-4-24 12:22:31 用手機瀏覽

隨著全球能源局勢的緊張,與柴油車技術一同熱起來的,還有混合動力技術。今年年底,豐田在美國大獲成功的混合動力車普銳斯,將在長春下線。與此同時,上海通用、奇瑞等多家企業也宣布將進行混合動力車技術及產品方面的研發。發展混合動力車風頭強勁,一夜之間,讓歐系企業多年來在柴油車宣傳上的優勢化為烏有。無論怎樣,混合動力車又為中國汽車市場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混合動力車與柴油車,實際上是歐系與美系、日系企業在技術標準上的一次正面對壘。二者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國的環保標準不同所致。據專家介紹,在歐洲國家,由于較為重視汽車尾氣排放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碳氫化合物含量,因此選擇柴油發動機技術最為合適。美國以及日本的尾氣排放標準,則較為重視顆粒物的排放。這正是柴油車排放的軟肋之一。同時,由于一直以來,美國市場的能源供應狀況不存在很大的壓力,汽油發動機又在舒適性以及減小噪音等方面優于柴油機,因此汽油機在美國、日本市場上占有壓倒性優勢。由此,目前仍以電能和汽油機為主的混合動力系統,也在美國及日本市場推廣起來更省力。

  對于正在發展中的中國汽車市場而言,二者中的哪一項技術更適合中國市場推廣?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劉崢認為:“也許在未來,我們汽車動力的來源恐怕是氫動力、電動力,或者其他新的動力。但是從現有的動力過渡到將來的動力,最樂觀的估計也要二三十年。柴油機系統和油電混合動力系統則是目前可行的兩種技術,其中柴油機應該是最成熟、最現實、風險最小的合理選擇!

  專家指出,盡管混合動力車技術在逐漸進步,同時也在美國加州等地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但混合動力系統在中國推廣有著致命的技術缺陷。這一缺陷來自于其所裝備的兩套動力系統之一———電動力系統。

  油電混合動力技術發展至今,在加速、起步、上坡動力性不足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長途行駛或者在郊區、高速公路上行駛則暴露出其不足。由于技術不足以及成本高的原因,為電動系統充電的電能源供應站很難普及。在這些地區行駛,電能的補給相對困難。而靠油動力系統為電動力系統充電,動力性能又無法保持。打個比方,如果混合動力系統的額定輸出功率共有100千瓦,則電動力系統和油動力系統的功率各有50千瓦。如果油動力系統50千瓦的功率既要為電動系統充電補給,還要保證車輛以足夠的驅動力正常行駛,顯然不是那么現實。

  有一種說法,即現在日系企業的混合動力系統多采用電能加上汽油動力系統,如果采用電能加柴油動力系統,是否能更好地節省能源?專家指出,事實上,目前混合動力系統的問題主要出在電動系統上,即電池無法長期良好地存儲電能。從電動力技術的研究伊始至今已有百余年,然而電池問題一直是不能突破的瓶頸。劉崢告訴記者:“前不久北京市使用的幾輛全新電能技術的公交電車,在新車時可以跑100多公里,但使用幾個月以后,電瓶衰減嚴重,以前每天需要充電4~5次,現在每行駛一次,就需要充電一次;旌蟿恿ο到y面臨同樣的問題!睂嵺`證明,電動力系統的續航技術懸而未決,仍然是困擾其發展的難題之一。

  從排放標準上來看,不久前,中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承諾減排溫室氣體,而溫室氣體產生主要來自汽油機的排放,目前相對較成熟的混合動力系統正是采用汽油機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仍不如柴油動力系統效果明顯。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美國沒有簽署這項協議,因此目前承受較大的輿論壓力。如果美國簽訂了這項協議,溫室氣體排放量居第二位的中國勢必承受比目前更大的壓力。

  事實上,隨著全球能源供應不足正呈現擴大之勢,柴油車也逐漸在美國、日本市場占據了一定份額,加上歐洲市場,柴油車正在逐漸從邊緣走向主流。目前在歐洲市場,幾乎45%以上的產量為柴油轎車,根據預測,在2010年時,歐洲將有50%以上的轎車為柴油車,日本會達到10%,美國會達到5.7%。J.D.POWER公司預測,到2015年時,全世界將有35%的車輛是柴油轎車。

  同時,與昂貴的混合動力系統成本相比,柴油機無疑在此方面更適合中國國情。目前在各種動力系統中,柴油機是最成熟的技術之一,生產設備也是許多企業現有的。同時柴油機對于整車的改動較小,混合動力車的改動則較大。專家認為,選擇柴油系統,企業投入風險最小,混合動力的耐久性問題、電池動力性等技術性問題,還沒經過長期考驗,大規模投入風險較大。

  劉崢還告訴記者,由于過去城鎮、鄉村有使用柴油機的經驗,因此對柴油機有良好的使用能力,同時受經濟條件約束,農村以及中小城市對于節能,對于故障、耐久性問題肯定比大城市要重視得多。因此,中小城市對柴油機的接受比例肯定比北京、上海之類的大城市高很多。至于混合動力車,“恐怕將來的發展方向會選擇在大中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兩會·能源】推節能減排 促綠色發展
聚焦兩會:工作報告八提"能源" 八提"環保"
節能環保中央擬支出291.25億元
專家:大氣治污須創新環境管理模式
歐盟啟動能源聯盟以降低對俄依賴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到2050年將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目標
第八屆世界未來能源峰會強調能源結構多元化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網站合作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金融服務
項目對接
技術推廣
最新活動
郵件訂閱
中國節能產業網致力于打造節能領域最高效的技術、項目、資金一站式服務平臺。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