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產業網訊 近日,國家發改委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徐華清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宏觀經濟及其調控政策可能出現的新特點和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可能出現的新形勢,將對我國低碳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
徐華清表示,“十二五”是加快我國低碳技術和產業發展,創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體制機制的攻堅時期。低碳技術和產業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也將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揮重要的戰略性支撐作用,不僅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將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注入新的動力。
他稱“十二五”期間應著力培育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著力發展綠色服務業,著力構建以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同時,還應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全溫室氣體控制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構建以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為核心的全民參與的行動機制。
他還表示,“十二五”是我國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重要時期?怖h并未完成巴厘路線圖的談判,各方在實質性問題上分歧并未消除,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任務仍繁重艱巨。
國際社會不僅對涉及我國發展權益的全球長期減排目標、排放峰值、以及“國際磋商與分析”等議題十分關心,也對我國努力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行動目標以及建立相應的統計、監測和考核制度的實踐拭目以待。
徐華清說,因此,通過開展低碳試點,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道路,積累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的經驗,既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實際行動,也是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掌握話語權、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的具體體現。
他還說,“十二五”更是實現我國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的關鍵時期。如果各地沒有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上下功夫,仍一味追求高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即使實現了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標,屆時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及增幅仍將相當驚人。
為此,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十二五”時期相應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勢必圍繞著兩型社會建設這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進一步要求各地增強危機意識,走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