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產業網訊 2011年全國兩會上民盟中央提交了《關于推動低碳城市建設的提案》,提案指出,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58%-60%,屆時中國的城市人口將達到8-9億人,這勢必會推動城市能源消費量和二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長。因此,采取低碳發展模式,實現城市向低碳化轉型,已成為城市化進程的內在要求。
提案稱,2009年12月,我國政府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宣布了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溫室氣體中期減排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將正式步入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時代。2010年,國家啟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8市被列為首批試點城市。試點目標著眼于研究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城市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消耗著全球絕大多數的能源,是溫室氣體排放最主要的區域。我國的低碳城市建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第一、我國城市低碳實踐具有零散性和嘗試性,尚未形成系統的低碳經濟發展框架。
第二、對低碳城市的內涵、建設路徑及可能遇到的困難沒有準確和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將低碳城市建設簡單等同于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內容,僅停留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層面,缺乏系統性的安排。
第三、城市決策者對“碳減排”背后的氣候變化及能源安全的相關背景了解不夠,缺乏對發展低碳城市和低碳經濟的準確把握,出現“趕時髦”甚至是為完成指標而拉閘限電的現象。
因此,根據推動發展低碳城市的戰略目標,提出以下具體對策建議:
第一、建立節能低碳型建筑體系。
一是將高反射率、隔熱效果好、環保型的建筑表面材料納入建筑規范和推薦產品名錄。采用高反射率的地表材料是減輕城市熱島效應直接而又廉價的方法,結合樹木種植,可有效地降低市區溫度,減少能量消耗,降低煙霧形成,提高城市空氣質量。 二是以財政資助手段,加快建筑屋頂遮蔭降溫改造,以減少空調使用量。鼓勵以小區為單位,統一規劃施工,在屋頂及墻體加蓋鋪裝材料或濾光遮陽的“雙層表皮”來降低建筑物溫度 三是提高玻璃幕墻保溫隔熱標準,限制其面積比例,加快制定和完善建筑玻璃幕墻使用有關規定。
第二、完善工業領域節能減排措施。
一是出臺配套政策,降低節能技改項目申請門檻,減少節能技改資金申請手續的繁復性,鼓勵更多企業進行節能技術改造。 二是降低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項目的申請門檻,以節約能量作為享受財政補貼的參考指標,調動企業減排積極性。
第三、在城市規劃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合理考慮并提升低碳化指標因素。
一是對城市建設的原有目標作出調整,在保障城市基本功能和經濟穩定發展的大前提下,探索中國現階段城市化高速發展與低碳化目標的協調與契合。 二是抓緊研究和創新規劃思路與編制技術,從城市整體的形態構成、土地利用模式、綜合交通體系模式、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固碳措施等幾個方面來考慮,構建低碳城市系統。
第四、推動移動源、分散源的節能減排。
一是對空調、冰箱等常用電器及終端用能產品實施嚴格的節能減排準入標準,結合退稅、補貼等經濟手段鼓勵低碳產品消費。 二是依托網絡技術的創新,創新工作方式,鼓勵視頻會議、雇員家庭辦公,減少日常工作差旅和員工上下班的交通流量。
第五、推動服務業低碳發展。
一是實行建筑能效等級認定制度,并以財政補貼手段,支持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和使用。 二是大力推廣賓館飯店、大型商廈、體育場館等工程建設中的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
深入專題了解:2011全國兩會節能環保政策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