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巴西一名科學家在南極地區監測到了20.75℃的氣溫,這打破了南極地區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也是首次超過20℃。據法國媒體2月13日報道,巴西科學家舍費爾是在南極地區的西摩島監測到該氣溫的,這打破了1982年1月監測到的19.8℃的紀錄。他還表示,即使在夏季,這樣的氣溫也非同尋常,其原因可能是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西摩島所在的南極半島地區氣溫上升不斷加速。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早前曾表示,南極大陸是地球上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
報道稱,附近海上冰川的融化也越來也快,有的冰川甚至后退了上百米,留下裸露在外的巖石地表。這也對當地南極企鵝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脅,因為這些冰川是它們的主要棲息地。
如果能源資源枯竭,人類也就走到了盡頭,因此全世界范圍內都需要重新考慮使用其他的能源形式來改變氣候的變化,避免將來可能發生的災難。
以新能源替代一次能源
對于解決資源枯竭所帶來的發展瓶頸,198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卡羅·盧比亞給出了如上答案。
煤炭是現在儲藏量最多和最廉價的化石能源,但與量高價低相伴的則是其對環境帶來的重度污染。以原煤、原油、天然氣為代表的一次能源的消費情況近年來雖有所好轉但仍不容樂觀。統計顯示,2006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費增長了2.4%,低于2005年3.2%的增長率,除了核電,各種燃料的消費增長都有所下降。但亞太地區的能源消費再度呈現最高的增長速度,增幅為4.9%。中國的能源消費增長了8.4%。受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的影響,能源進口國的消費減緩,而出口國的能源消費強勁增長。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理查德·杰爾在昨天的論壇中發表觀點認為,“我們已經擁有了足夠的科學技術來減少全球變暖帶來的威脅”。
他同時指出,“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捕捉二氧化碳以及其他不愿意看到的污染物,特別是在燃煤電站源頭上就要捕捉這些二氧化碳和其他的污染物,也許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我們使用更多的混合電動力車。同時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有效地利用核電站把放射性廢物的產量降到最低,把制造核彈的材料降到最低”。
卡羅·盧比亞同時認為,“我們可以利用核能,通過聚變,或者裂變,通過自然的鈾材料還有其他的新技術,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太陽能和新的太陽能技術也應加以利用”。
溫室氣體減排需全球行動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社會公認的環境課題之一。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當權衡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溫室氣體減排已經成為每個國家不能逃避的現實問題。
但正如澳大利亞科學院院長庫爾特·蘭貝克所言,“澳大利亞在簽署《京都議定書》時最基本的考慮,我們不能要求任何一個國家放棄自己的發展和努力,除非全球都聯合起來進行努力,而且這種努力不會使單個國家處于不利的境地,所以全球的努力很重要”。
按《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數量要比1990年減少5.2%,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但近來國際社會持續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施加壓力。
單邊減排會有損一國經濟
正如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會長吳季松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言,溫室氣體的排放要考慮歷史的積累問題,也要考慮到各個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同時還應有明確人均排放的概念,對于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轉移排放也不能忽視。發展中國家并不意味著對氣候變化不重視,而也并不是所有發達國家對此問題有足夠的重視。
“在國際上我們要應對氣候變化,首先要認真對待世界上所有那些還沒有重視氣候變化的國家。”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謝林首先拿美國為例,他認為,美國是最不重視氣候變化的國家。他強調,在應對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的時候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各國政府要非常認真的對待。
防止無控制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損害,是每個國家共同的目標。庫爾特·蘭貝克說:“溫室氣體減排是一個全球問題,單邊行動會使一個國家處在經濟上的不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