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剛剛過去,在過去的一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新的一年,中國經濟又將在新的基礎上面對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從1月12日舉行的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2019年年會暨第四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窺得一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分析會上,有專家表示,雖然當前我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的鼎力支持下,2020年中國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優于2019年,完全有條件實現GDP6%左右的增長。
服務業將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互聯網,發表了2020年新年賀詞。賀詞中提到,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
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理事長洪崎表示,雖然目前我們還面臨著不少下行壓力,但從國內宏觀環境看,“民企新28條”的發布,廣大民營企業深受鼓舞,增強了發展信心。2020年第一天,央行公布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近日,央行、銀保監會還就破解中小民企融資難、融資貴提出了較系統的對策。此外,基于區塊鏈等數字科技的全面引入,預計在未來10年,將為中國農業、制造業、金融業等服務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空中飛躍”“云中漫步”式的超越,進而跨躍中等收入陷阱,邁進高收入國家行列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洪崎認為,2020年中國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備好于2019年的內外部環境,完全有條件實現GDP6%左右的增長。同時,洪崎也指出,中國未來前行之路必然不會十分平坦。應該持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引領14億中國人民持續創造新供給,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專家支招如何應對大變局
而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也在會上就當前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點解讀。他表示,國際上,目前出現了“逆全球化”特點,表現為單邊主義、孤立主義、霸權主義、極端主義、原教旨主義、民粹主義等。較之在世紀之初時的全球化獲普遍認同的態勢,現在有了明顯變化。全球化趨勢里有明顯的逆流、漩渦。
從國內來看,國內矛盾累積與外部沖擊交織而成的挑戰與壓力強化。表現為:經濟運行中“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在對沖;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相博弈;如何力求國內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和防止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調整重構中被邊緣化,成為雙重挑戰。
如何應對這一大變局?賈康指出,要以堅定不移、攻堅克難的深化改革,形成發展后勁,化解各種矛盾與風險,使中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沖過“歷史三峽”考驗期,繼續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
超大規模性帶來巨大消費潛力
當前,盡管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各界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繼續保持樂觀態度。這一判斷的來源何在?
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學術委員會委員馮俏彬在發言中用一組數字說明了中國的超大規模性所帶來的巨大的市場和巨大的消費潛力。從消費市場看,2019年僅某一家中國電商平臺的雙11網絡購物節銷售額就達到美國“黑色星期五”的5倍。
同時,中國還有已成網絡化的基礎設施。截至2018年末,我國鐵路、公路里程分別達到13.1萬公里和48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里程分別達到2.9萬公里、14.3萬公里,均位居世界第一。全國港口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2.4萬個,民航機場達到235個,均高居世界前列。
馮俏彬指出,縱橫成網、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將偌大的中國緊緊地聯結在一起,人員、貨物、信息快速流動,并將那些地處偏僻的腹地帶入中國經濟的大網中,激發出強勁持續的經濟增長潛力。
此外,中國還有渴求創新并對美好生活懷著強烈愿意的人們,以及能將所有人凝聚在一起的強大制度力量。
所有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