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宏觀環境  中國節能產業網 >> 宏觀環境 >> 宏觀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不會擊穿6.5% 新經濟舊動能共同支撐
來源:北京商網 時間:2016-3-17 15:23:34 用手機瀏覽

  開年以來,世界經濟金融局勢依舊不穩定,中國自身經濟同樣也是承壓開局。昨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當面對中國經濟可能會擊穿6.5%這條底線的懷疑時,李克強表示:"不可能完不成目標。"總理強調,通過新經濟可以催生出更多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此外,新經濟還可以與傳統的實體經濟等形成混合動能,共同支撐未來經濟發展。

  "不會擊穿6.5%底線"

  從去年的多項宏觀經濟指標來看,中國經濟確實在承壓前行,但面對經濟可能會擊穿6.5%底線的說法,李克強卻底氣十足地予以了否定答復:"讓我同意中國經濟完不成已經確定的主要經濟目標,那是不可能的。"

  李克強也給出了自己底氣十足的原因,"因為中國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人民群眾則有無窮的創造力。"李克強說。但他也坦言,當前政府確實管了一些不該管的、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事情,所以接下來將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方面的改革。

  市場活力尚未被完全發掘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經濟發展的上限,但另一方面,面對經濟壓力,中國也有足夠的政策儲備加以應對。結構性改革就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李克強稱,去年中國沒有采用"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選擇了結構性改革這樣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最終,還是實現了7%左右的增長目標。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一司司長陳祖新也認為,在重壓之下,中國不搞強刺激和貨幣量化寬松,使得中國手中還握有大把政策資源。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也表示,正因如此,中國的財政赤字率還有調整空間,政府債務率也比較低,面對經濟困境,也能先通過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金融改革、價格改革等措施加以應對。

  新舊動力齊發力

  盡管總理有信心守住經濟發展底線,但不得不承認,當前中國經濟壓力有增無減,特別是許多傳統領域的經濟模式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實體經濟遭遇新的困難,數據顯示,今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4%,這一數值已回落至2009年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制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增速等相較去年12月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另外,消費也短暫地放緩了腳步,今年前兩月的社消額較去年12月下降了0.5%。

  相比投資、消費波動,國民經濟的另一架"馬車"外貿同樣不容樂觀。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15.7%,其中,出口更是大跌20.6%,遠超預期。

  而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陷入苦戰之時,新的發展動力卻也因"有心無力"而無法迅速上位、填補空缺。比如,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概念提出由來已久,但目前來看,新優勢仍處在"發育期"。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就表示,當前我國仍處在外貿優勢的轉換期,拼價格已經拼不過東南亞等地,而外貿新優勢所包含的技術、服務、品牌等一時又難成大氣候,再疊加上世界貿易不景氣的因素,外貿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抗壓前行。

  與此同時,一些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盡管起步良好,但卻在發展中遭遇了"水土不服"。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分享經濟目前正面臨政策瓶頸,無法大面積鋪開;新能源汽車等環保型經濟又受制于資源和設備的匹配,也放緩了推進腳步。

  新經濟舊動能共同支撐

  面對當下的困難,李克強也坦言,傳統動能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減弱是規律,這個時候就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李克強解釋稱,"新經濟"不僅僅是指三產中的"互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也包括工業制造中的智能制造等等。甚至一產中的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三產融合等也都屬于新經濟范疇。

  李慧勇也表示,新經濟不一定必須是"前所未有",只要是供不應求、適銷對路的發展模式都可以稱之為新經濟。在他看來,新經濟急需解決的就是如何創造有效供給,來匹配沒有很好被滿足的需求和潛在需求。

  "新經濟需要的是友好的創業環境和制度環境,負面清單制度、國有領域對民間資本開放、商事制度改革、知識產權的保護、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等等都有助于新經濟的發展。"李慧勇說。在他看來,新經濟未來的發力點將集中在服務型消費、智能制造以及大數據等領域。

  誠然,新經濟確實能夠提供新動力,但傳統的實體經濟同樣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撐。李克強也在答記者問中回應稱,金融的首要任務還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去年一系列的降息、降準等措施主要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的成本,特別是對小微企業,絕不能脫實向虛。"李克強強調。

  此前就分析認為,目前正在推進的國企改革實際上就是在為實體經濟復蘇添柴加薪,此外,隨著"雙創"的壯大,一系列眾創空間的出現也能夠服務實體經濟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李克強:發展“新經濟”是要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
從“十二五”到“十三五”:四組數定中國經濟發展之信
從稅收大數據看中國經濟“蝶變”
“中國號”繼續拉動世界經濟
劉世錦:中國經濟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觸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氣質”仍然很好
“去產能”是經濟企穩轉好的重中之重
專家預測下半年經濟或反彈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企業并購
網絡借貸
節能咨詢
節能認證
人才招聘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5 CI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