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宏觀環境  中國節能產業網 >> 宏觀環境 >> 宏觀經濟 >> 正文
“去產能”是經濟企穩轉好的重中之重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2016-3-2 15:04:08 用手機瀏覽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要重點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五大任務。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把“去產能”作為年度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并放在首要位置,充分體現了當前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復雜性。

    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和企穩轉好的主要障礙

    我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和“新常態”階段,經濟發展中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持續存在,特別是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在這種背景下,為什么還要如此強調“去產能”工作?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當前部分行業的市場需求已經達到或者接近峰值,去產能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發展具有鮮明的結構性特征,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主導產業。例如,工業化初期階段,紡織服裝、家電等輕工業是經濟中的主導產業。工業化中期階段,鋼鐵、建材、石化等重化工業是經濟中的主導產業。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時期,高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會成為經濟中的主導產業。2012年我國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5.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45.0%),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中期,進入了工業化后期階段。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不少重化工產品的需求規模已經達到了峰值或進入峰值區間,產能過剩已不是周期性而呈現出嚴重的絕對過剩,不可能依靠擴大需求和下一輪經濟周期得到自然化解。例如,根據中鋼協統計,2013年我國粗鋼表觀消費量7.64億噸,是近年來的峰值,2014年為7.38億噸,下降3.37%,2015年為7.0億噸,再次下降5.5%,世界鋼鐵協會的預測是,2016年中國粗鋼消費量仍將呈下降趨勢。從更長時間范圍看,隨著我國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以及房地產、機械和汽車等行業增長放緩,對鋼材的需求也不會再有明顯的回升。從國際需求看,短期內走強的可能性也不大。2015年我國鋼材出口1.12億噸,雖然仍有進一步擴大的潛力,但已經是摩擦不斷,貿易爭端持續升級。其他很多重化工產品,如建材、石化等大都面臨同樣的需求態勢。

    二是產能過剩是當前經濟中“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重要原因。

    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和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而產能過剩正是“四降一升”的重要原因。例如,產能嚴重過剩直接拉低了工業品價格。2015年工業品出廠價格累計同比下降5.2%,其中煤炭、鋼鐵、有色、非金屬礦(含礦石采選)等行業PPI平均下降了10.4%,這些產能過剩行業的出廠價下跌貢獻了PPI指數近一半(47.9%)的跌幅。產能過剩行業也是虧損最為嚴重的行業。例如,中國煤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90家大型煤炭企業的利潤同比下降91%,整體行業的虧損面達到了95%。同樣,鋼鐵企業也普遍虧損嚴重。按照中鋼協統計,2015年會員鋼企虧損總額645.34億元,虧損面高達50.5%。從銷售利潤率看,2015年煤炭、黑色、有色分別是1.76%、0.81%和2.64%,遠遠低于5.76%的工業平均水平。

    三是只有做好“去產能”工作,才能促進經濟早日實現轉型升級和企穩轉好。

    嚴重產能過剩直接導致企業惡性競爭,普遍陷入經營困境,甚至出現“優汰劣勝”,更遑論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不僅如此,盡管嚴重產能過剩往往只發生在少數行業,但由于經濟中存在的復雜傳導和影響關系,一個行業的發展不僅影響其上下游的企業,還會通過商業信用、金融等傳導機制影響更廣泛的經濟組織。因此,如果“去產能”的工作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整個宏觀經濟仍將繼續陷入通貨緊縮、效益低下和增速下行的趨勢中。只有實實在在做好“去產能”工作,才能恢復行業正常的盈利水平和發展狀態,進而消除潛在的金融風險,促進整體經濟企穩回升。

    因此,盡管“去產能”短期內會對一些企業帶來很大影響,對地方經濟帶來不小沖擊,對增長和就業帶來一定壓力,但我們再也不能抱有任何幻想,“長痛”不如“短痛”,“晚去”不如“早去”,“被動”不如“主動”,與其全行業被拖垮不如讓少數企業倒閉,去產能工作必須堅定不移,真抓實干,取得實效。

    做好“去產能”工作需要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

    經過多年的淘汰落后工作,我國不少領域的產能過剩而不落后,這種情況下如何“去產能”對全社會都是一個新的挑戰。最近,國務院在關于鋼鐵和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堅持市場倒逼和政府支持相結合的總體原則。

    1.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去產能”過程中的調節作用。

    “去產能”工作首先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堅持法治化和市場化原則。市場經濟存在化解過剩產能的調節機制。當行業存在嚴重產能過剩時,產品價格會相應降低,一方面會擴大需求,另一方面也會降低企業利潤,導致部分企業出現虧損甚至破產,一些企業會自動停產或轉產,從而減少產能實現供需平衡。近年來,我國許多產能過剩行業都曾經或正在出現市場化的供需再平衡過程。例如許多消費品行業、輕工行業,如冰箱、彩電、服裝、食品等都是經歷了若干輪市場化的“大浪淘沙”過程,并實現了行業的優勝劣汰和調整升級。近年來的光伏行業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行業。

    但是,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需要政府著力完善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不完善的市場環境導致企業在多個方面的成本負擔不同,形成了不公平競爭,也是當前過剩產能的重要原因。例如,由于各地環保執法力度不一,加上現行資源稅和環境稅收政策不完善,導致部分高能耗和高污染企業未承擔其應有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在此情況下,市場競爭的結果有可能是不規范、不守法和低效率的企業打敗好企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后果。

    所以,加強市場監管既是完善公平競爭環境的要求,也是促進依法依規退出產能的重要手段。通過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嚴格治理不安全生產,嚴格治理違法違規建設,讓達不到標準的產能退出市場,是建立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做好“去產能”工作的首要任務。

    2.政府要在“去產能”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在“去產能”過程中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除了維護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外,對于鋼鐵、煤炭等少數產品同質化程度高、過剩程度嚴重和社會影響大的行業,也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引導支持政策,促進嚴重產能過剩矛盾得到及時有效緩解。

    一是加強對產能退出的政策引導和支持。“解鈴還須系鈴人”,產能退出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企業應該為自己的投資決策行為負責。但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可以減少社會動蕩,讓調整過程更快,社會成本更低,綜合效益更好。關于鋼鐵和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兩個意見中提出的若干財政、金融政策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二是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做好職工安置問題。能否做好“去產能”工作,職工安置是核心。除了企業要通過結構調整和轉型,內部消化部分人員外,政府要通過加大技能培訓服務、增加公益性崗位等方式,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通過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便利社保接續等政策,促進跨區域轉移就業;通過社會救助體系,促進托底保障。

    三是以各種財政、金融政策的退出為手段處置“僵尸企業”。僵尸企業占用大量資金、土地等寶貴資源,依靠政府補貼和銀行輸血維持生存,進行不公平競爭。當前形勢下,政府在做好金融風險防范和人員安置的基礎上,要堅決停止對僵尸企業的各種財政、金融支持,促進這些產能退出市場。

    四是多管齊下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叭ギa能”并不必然意味著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所以,“去產能”一定要與“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戰略相配合,通過促進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為中國工業的發展贏得新的空間。

    當前“去產能”工作風險可控、效益可期

    雖然近期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回落,部分行業經營較為困難,但我國經濟總體實力顯著增長,經濟基本面較好,具有做好“去產能”工作的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

    一是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為“去產能”提供了重要支撐。

    我國具有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諸多有利條件和內在基礎,可以吸納部分行業因“去產能”出現的調整沖擊。我國勞動人民工作勤勉,經濟發展的韌性強。大量基礎設施和生活需求仍沒有充分滿足,經濟增長的潛力足。各地區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互補性高,經濟增長的回旋余地大。特別是近年來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新業態、新技術不斷涌現,能夠為部分制造業的調整提供足夠的支持。

    二是就業形勢基本穩定為吸納“去產能”的富余人員提供了較大空間。

    近幾年我國就業狀況一直保持在較好的水平,“去產能”不會出現大規模失業現象。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就業總量不斷攀升,農村富余勞動力基本實現了轉移。除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外,自2004年前后開始出現的東部地區招工難現象一直存在;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2015年的調查失業率是4.99%,與2013、2014年基本持平,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各方面信息表明,我國目前的總體就業形勢仍然較好。雖然“去產能”勢必會造成部分行業從業人員工作崗位的調整,甚至有些企業出現一定數量的下崗和失業現象,但只要平穩有序地推進,經濟完全有能力吸納這些勞動力,就業的風險是可控的。

    三是產能過剩行業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為“去產能”后實現更好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我國不少產能過剩行業生產技術、設備先進,產能過剩但不落后,綜合競爭力較強。例如,我國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81%,其中大型煤礦為95%。鋼鐵工業不僅在規模上全球領先,而且在品種質量、裝備水平、技術經濟、節能環保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只要做好“去產能”工作,騰出必要的市場資源和空間,恢復合理的價格水平,這些行業仍然可以取得更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專家預測下半年經濟或反彈
如何看6.9%的經濟增速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于四個“沒有變”
三部委聯合部署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工作
歐美觀察家呼吁抓住中國經濟"暖風"
中國經濟今年開局底氣足
三大戰略給力中國經濟
李克強詳解中國經濟新指標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企業并購
網絡借貸
節能咨詢
節能認證
人才招聘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5 CI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