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宏觀環境  中國節能產業網 >> 宏觀環境 >> 電力煤炭 >> 正文
煤炭行業去產能 鑰匙在煤化工
來源:中國能源網 時間:2016-1-27 14:51:50 用手機瀏覽

  現代煤化工行業前幾年一直高熱不退,但在精細化、高端化的發展方向上卻遠不及預期,以至于2015年以來,對于國家環保部的環評制約、以及經濟波動的沖擊,完全無力抵擋。

  煤炭行業的去產能正在持續推進,據《新京報》報道,國務院三日兩次召開會議部署煤炭行業去產能。早在1月20日,李克強總理就明確表示,2016年化解過剩產能要從鋼鐵、煤炭行業入手取得突破。券商研究報告認為,從近期中央對煤炭行業態度上看,中央已經下定決心,對落后產能進行堅定去除。

  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當下的痛點,煤炭、鋼鐵行業則是過剩產能的典型。以煤炭行業為例,2015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幅度達到62%,80%以上的煤炭企業虧損,國有煤炭企業整體虧損223億元,而此前一年還盈利300億元,可謂“病”來如山倒。

  從一般意義上講,鋼鐵和煤炭是典型的強周期行業,必然會隨經濟波動出現大幅調整,不過,從國際上來看,雖然歐美等國也曾有過類似危機,但我國煤炭行業目前之所以面臨艱難形勢,還與我們自身的一些原因有關。

  鋼鐵、煤炭雖然是傳統行業,也一樣需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而我國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仍以煤炭行業為例,以其為基礎的現代煤化工行業前幾年一直高熱不退,但在精細化、高端化的發展方向上卻遠不及預期,以至于2015年以來,對于國家環保部的環評制約、以及經濟波動的沖擊,完全無力抵擋。

  煤炭生產出來,是向基礎化工產品轉化,還是向精細、高端的煤化工產品轉換,兩者的市場競爭力孰強孰弱是不言而喻的。當下化解煤炭行業的過剩產能,關停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大,據媒體報道,未來三年,中國將關閉4300家煤礦(總產能約為每年7億噸),分流人員100萬人。中國政府將為此斥資45.7億美元(約合300億元人民幣)。如此大的代價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而就整個煤炭行業的長遠發展來說,高端化的產品升級才是正途。

  前些年國資加強在煤炭行業的控股表現突出,其中國資控股煤炭企業的現象尤為嚴重,由此也造成了行業整體上的市場敏感性弱化。應該說,在煤礦事故頻發、生產安全面臨監管難題的情況下,政府通過資源整合,的確改變了企業“小、散、亂”的狀況,然而,國資介入過深也導致了企業機制僵化、市場思維缺失的問題,應該說,這一問題直接加劇了當前去產能形勢的嚴峻性。

  需要注意的是,當下化解過剩產能的一個重要應急方式是兼并重組,而在兼并重組中,以往政府每每扮演“拉郎配”的角色,這是有違市場規律的。因此需要強調,化解過剩產能要盡可能減少不當的行政干預(完全避免是不現實的),只有這樣,煤炭、鋼鐵等存在過剩產能的行業才能夠回歸市場化。

  僅就當下而言,煤炭、鋼鐵行業的去產能直接涉及銀行(債務)、地方(財政)以及企業(自身利益)等部門利益,這些阻力克服之后,人員的分流還會給財政和社會造成一定負擔,這些都是政策需要面對的挑戰。而著眼長遠,政府還要認清造成過剩產能的根本原因,在應急之后,更需要的是讓市場的手對行業進行優勝劣汰的整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中煤能源成煤炭業“虧損王” 煤炭業虧損在擴大
石化產業子行業有憂有喜 產能過剩問題待化解
石化行業去年真的不輕松
中煤協建議煤炭限最低價 被指與改革背道而馳或難產
煤炭行業提議出臺最低限價措施紓解壓力
石油石化行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亟待轉型
2015年,水泥等建材行業深陷虧損“泥潭”
馬上讓煤電死掉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企業并購
網絡借貸
節能咨詢
節能認證
人才招聘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5 CI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