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宏觀環境  中國節能產業網 >> 宏觀環境 >> 石油化工 >> 正文
低價良機 中國遭遇石油增儲難題
來源:國家石油和化工網 時間:2016-1-21 15:56:19 用手機瀏覽

  全球經濟放緩導致的能源需求減少,美國頁巖油產量持續攀升,再加上石油“土豪”歐佩克為捍衛國際原油市場份額,誓言不減產,國際油價數月以來一瀉千里。

  北京時間1月12日凌晨,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32美元(1美元約合6.56元人民幣)下方,創新低。

  建立完善的石油儲備體系是應對突發事件,防范石油供給風險,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面對當前低油價的契機,中國石油儲備需牢牢抓住戰略機遇期,加快謀篇布局。

  起步晚 時機差

  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東戰爭期間。當時,由于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紛紛儲備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國際能源署對各成員國均以90天上年度石油凈進口量為最低要求,目前所有成員國均達到了該要求,其中,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儲備水平超過了120天。

  中國未加入國際能源署,并不存在90天石油儲備的硬性約束。但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和消費國,建立完善的石油儲備體系依舊十分必要。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石油儲備起步較晚,實力相差懸殊。中國第一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在2004年3月開始建設。而在2004年底,美國已經達到了158天凈進口量的儲備水平,日本達到了176天消費量的儲備水平,德國達到了127天消費量的儲備水平。

  更“悲催”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石油儲備建設之路從一開始就遭受了高油價的打擊。

  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價格只有每桶1.8美元。經過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后,在1981年初國際原油價格最高達到每桶39美元。此后,直到2003年之前,國際油價一直徘徊在每桶30美元上下。國際能源署成員國大多數在這段時間內建成了較完備的石油儲備體系。

  中國石油儲備基地開始建設時,正好趕上第三次石油危機爆發。2004年9月,受伊拉克戰爭影響,國際油價突破每桶50美元,接下來幾年內持續飆升。2008年7月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創出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高點。

  雖然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國際油價曾一度跌至每桶三四十美元,但隨著中東地緣政治風波再起,2011年國際油價又迅速躍到每桶百美元以上。隨后高油價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14年上半年。

  高油價的存在加重了中國原油進口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中國石油儲備的步伐。但進入2014年下半年之后,國際油價出現斷崖式下跌,中國石油增儲步伐明顯加快。

  2014年1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稱,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包括舟山、鎮海、大連和黃島等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164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1243萬噸。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消息稱,截至2015年年中,中國共建成8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2860萬立方米。

  不過,盡管儲存步伐加快,但有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原油進口量達3.1億噸,平均每天進口量84.93萬噸。以此測算,目前我國石油儲備水平只有30.73天。

  戰略增儲契機難得

  在高油價的重壓之下,中國石油儲備建設之路行走得異常艱難。然而,自2014年下半年出現的原油大熊市為中國補足儲備短板提供了戰略性契機。

  自2014年6月中至今,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分別累計下跌了69.1%和70.8%。

  2015年前11個月,中國累計進口原油超過3億噸,達到3.0231億噸,同比增長8.7%。雖然進口量不斷攀升,但受益于低油價時代的出現,今年前11月,中國原油進口金額同比下滑了40.9%。如果測算到單價,今年前11個月平均進口單價為每噸2534.8元,同比下降44.9%。

  雖然國際油價這輪大熊市已經持續了一年半之久,但從目前來看,悲觀情緒仍占上風,供應過剩這一打壓原油的致命因素并未發生改變。

  2016年新年伊始,中東地緣政治波瀾再起?墒,與以往“助漲”油價的效果相反,這場地緣政治風波令原油市場雪上加霜,油價持續破位下挫。

  易信總部中國區副首席交易官朱文灝說,通常情況下,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不斷升溫會觸發油價上漲。目前中東局勢雖然緊張,但并沒有刺激油價大幅上漲。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油供應過剩等問題已經對油價產生壓力。中東地緣政治緊張并沒有扭轉原油供應過剩的預期。另外,沙特為了打擊伊朗,可能故意壓低油價減少該國財政收入。

  還有分析人士認為,沙特和伊朗之間矛盾的升級使得歐佩克內部達成限產協議的難度進一步增加。“內斗”很可能使得各自加快原油增產步伐,進而加劇全球原油整體供應過剩的局面。

  2015年12月4日,歐佩克部長級會議之后,并未實施限產政策,而是宣布將在2016年的下一次會議上討論產量限額問題。近期美國彭博新聞社對石油公司、產油國和分析師進行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歐佩克成員國2015年12月份平均日產3213.9萬桶原油,比11月份平均日增1.8萬桶,遠超產量上限。

  在北美,雖然低油價使得頁巖油氣生產受到重創,但2015年年底,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法案,美國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被解除。

  安迅思中國研究中心總監李莉認為,考量經濟性等因素,美國原油出口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歐洲市場。如果運費合理、賣家開價有競爭力的話,亞洲的日本和韓國也會對美國原油感興趣。倘若出口禁令解除后,美國本土原油生產受到刺激而不斷增長的話,可能進一步加劇國際原油市場的供需失衡壓力,從而打壓國際油價。

  普氏能源全球石油編輯總監伊薩·拉馬薩米說,雖然國際油價比去年高點跌了60%以上,但美國原油產量仍在不斷增長,其原油生產成本可以降到每桶25美元。頁巖油也不會因為低油價的出現而消失。現在來看,美國大約有60年的頁巖油儲量,其中,在得克薩斯州至少還可以再開采100年。

  除了供應不斷增加的壓力之外,美元步入升值周期、資本市場投機基金集中拋售、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等因素進一步阻礙了國際油價回升的步伐。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中國目前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60%,未來依存度還可能進一步提高。低油價時期應當盡量利用國外石油資源,作為石油戰略的一環。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孫賢勝則認為,當前做強中國石油儲備面臨兩大機遇。首先,長期來看,低油價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可以大幅降低我國的采購成本。其次,在供應源選擇方面,多供應源瞄準中國,有利于中國原油進口的多元化選擇。

  孫賢勝說,中東、非洲、中亞以及拉美地區產油國都瞄準了中國市場,隨著美國石油出口解禁,中國也將成為其重要的目標市場,未來價格戰或將頻繁出現。

  “油買回來,沒有地方放”

  雖然低油價時期加快石油儲備已成為共識,但長期以來,中國原油進口權只有極少數國有石油公司掌握,參與主體過于單一。與此同時,中國石油儲備起步晚、基礎建設、法律制度建設滯后,導致短期內大量增儲石油遇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

  “現在的問題是,油買回來,沒有地方放。”中國石油大學教授王震說,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從2004年起步至今僅十余年時間。而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著手石油儲備。短期來看,中國大規模增儲遭遇無處安放的難題。

  另外,參與主體數量較少,社會資源未廣泛激活,限制了中國石油儲備的規模,束縛了增儲的步伐。

  長期以來,中國石油儲備參與主體較為單一,戰略石油儲備是國家委托三大石油公司完成,而由于中國原油開采及進口權也集中在這三家公司手中,因而商業儲備也是以他們為主,缺乏民營企業及社會資本參與。

  可喜的是,面對著低油價這一難得的戰略契機,在2015年,民營地方煉油企業原油進口正式破冰,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當年有6家地方煉油企業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資質,登上了國際原油貿易的大舞臺,為中國原油商業儲備拓寬了新的陣地。

  國家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支陸遜表示,2014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0%。預計到2020年,我國原油需求可能達到6億噸,進口量可能達到4億噸,對外依存度上升到67%。因此,未來中國將進一步拓寬原油進口渠道,向更多原油加工企業開放原油進口權,形成透明公開、主體多元、競爭有序的市場。

  雖然中國石油進口量在不斷放大,主體也將越來越豐富,但一直以來,中國石油儲備制度建設相對滯后,亟須加快完善。

  王震說,美國和日本都有明確的石油儲備法,而中國的石油儲備法卻遲遲未出臺,以至于關于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儲備如何界定、儲備目標規模、資金的使用來源、企業和政府的責任與義務等問題都不明確,不利于中國石油儲備建設的長遠發展。從長遠看,中國石油儲備建設的法規和制度建設亟須完善,以給企業提供更清晰的指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基本面失衡壓力仍將制約油價上行 油價下行風險仍存
國際原油市場走向新型供需平衡
國際油價持續走低 中國鼓勵“藏油于民”
OPEC原油凍產協議再次落空 國際油價未來走勢如何
歐佩克或難達成限產協議 國際油價恐難獲支撐
歐佩克增產意愿強烈 國際油價漲勢放緩
世行預計今年平均油價每桶41美元
多哈會議產油國博弈凍產協議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