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了《煤炭市場中期報告》,對全球煤炭市場格局進行了預測和展望。報告顯示,全球煤炭價格依然面臨下行壓力,其主要原因一是供過于求,二是石油的低價競爭,三是巴黎氣候協議和宏觀經濟因素影響。
報告顯示,全球煤炭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40%以上,對社會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都至關重要,但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達50%以上,是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煤炭經歷了十年的強勁增長之后,在本世紀提供了40%的一次能源消耗,煤炭消費在2014年陷入停滯,并于2015年出現負增長,受供過于求的市場狀況影響,當前煤炭價格是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雖然目前煤炭價格低廉,但依然面臨下行壓力。首先,因為2008年遭遇了全球經濟危機,煤炭供過于求。其次,石油是煤炭的主要競爭者,全球石油價格的低位進一步促進了煤炭價格下滑。第三,國際氣候政策和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也導致煤炭價格進一步下跌。
歐盟煤炭需求的降低受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沖擊美國煤炭需求的主要原因是低價的頁巖氣,且影響力高于歐盟為化石燃料設置碳價帶來的影響。
IEA認為,中國在煤炭市場扮演的重要角色,占2000年后全球煤炭消費增長量的80%,煤炭消費總量是全球的50%。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進口國,在煤炭市場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樣。
目前,中國的煤炭需求或已達到峰值,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低碳電力技術帶來的改變。盡管中國在采取各種措施來治理空氣污染問題,但燃煤仍是中國空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針對IEA“中國煤炭需求或已達到峰值”的預測,中國能源領域專家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認為,能源問題還要繼續關注,目前下結論為時過早。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王志軒表示,煤炭峰值不能用一年的數據下結論,它可能數年為一個階段,應從中國的煤炭利用結構上來看。
IEA預測,煤炭仍是全球能源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將面臨一些重要挑戰,巴黎氣候大會以后政策環境的收緊,對煤碳造成污染的擔憂加重。中國電煤碳需求很可能已達峰,將對全球能源和氣候議題發展趨勢造成重要影響。印度和東南亞將成為全球煤碳需求增長的主要來源,這些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量的廉價能源支撐。
長期來看,煤炭工業的生存與發展受到清潔能源技術的強力制約,效率低下的次臨界煤電機組將被淘汰,發展碳捕獲與儲存技術將成為煤電的重要保護策略。到2020年煤電比例會低于20%,全球煤炭發電量占能源供應的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