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介紹,2015年1~11月紡織工業增加值增速6.4%,高于全部工業增加值水平,在整個經濟下行壓力下,紡織行業仍然保持了平穩增長。從全球貿易來說,紡織工業加工總量占到了全球54%,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到全球的37%。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紡織行業步入經濟新常態、全面深度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關鍵一年。紡織行業呈現出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結構調整持續推進、創新能力逐漸增強、品牌建設風生水起的發展態勢。
2015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年度工作會日前在上海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會上表示,加快品牌建設是行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任務,“十三五”期間,紡織行業加快推進品牌建設是促進行業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措。
平穩增長
孫瑞哲表示,2015年以來,服裝鞋帽、紡織品增長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仍然保持了15%左右的增長速度。主營業務收入也基本保持了5%左右的增長,利潤總額2015年11月份略有下降。從占比情況來看,目前整個服裝鞋帽針紡織品基本上是10%的比重,出口保持在12%~13%的水平,主營業務收入在整個工業里面保持了6%多的比重,利潤總額接近6%的水平。
孫瑞哲提出,品牌建設是行業速度變化的穩定器,是行業結構優化的催化劑,是行業動力轉換的推動力。目前,中國原創服裝品牌梯隊基本形成,根據中華商業信息中心全國大型零售企業數據統計,國內市場活躍的國內外服裝家紡品牌約4000個,其中國內品牌3500個,自主品牌是國內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制造品牌發展穩健,終端品牌進步明顯,區域品牌不斷提升,國際品牌加速形成。品牌企業全球化布局進程加快,海外投資呈現多區域、多行業和多形式加速推進的態勢,部分有條件的服裝品牌開始借助資本市場,通過并購、合資及參股等方式整合國際資源。國家政策支持、行業協同推進、企業培育管理、社會機構參與等多方共建品牌格局基本形成,由質量、創新、快速反應、社會責任及品牌文化構成的品牌價值體系得到廣泛認同和踐行。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發展的特點總結為七個關鍵詞:差異化細分,資本運作,長尾效應,外來和尚爭念經,跨界經營,生活方式生態圈,產業集聚優勢。
孫瑞哲強調,下一步要大力提升紡織工業產品的競爭優勢、產業走出去的優勢、品牌國際競爭優勢。要注重無形產品的創新,關注無形服務渠道和體驗創新,要針對個性化、多元化、多層次消費需求轉變,在技術、產品和模式創新方面并舉,實現紡織工業的轉型升級。
品牌創新
王天凱在回顧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時表示,紡織行業運行和發展的主要特點大概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就是“發展壓力加大、增長動力轉換、調整持續推進和運行大體平穩”。行業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以及市場倒逼機制下,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包括產品、行業、區域以及企業組織機構的調整加快,企業優勝劣汰步伐加快,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也使行業的運行質效保持了穩定并有提升的趨勢。
據悉,最近國務院在聽取輕工、紡織行業專題調研情況匯報會議上,國務院領導提出了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為抓手,分業施策、分企施策。王天凱指出,加快品牌建設是行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任務,“十三五”期間,紡織行業加快推進品牌建設是促進行業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措,行業要堅持市場導向、創新驅動、結構優化、綠色發展的原則,以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和品牌差異化,更好地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時尚化的消費新需求,讓中國制造成為優質產品的標志,真正實現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
王天凱強調,要在提升品牌內涵方面有所作為。要提升創意設計、產品質量和拓展創新營銷渠道,提升品牌價值。在研發體系、生產體系、服務體系、推廣體系、人才體系和標準體系的建設方面也要有所作為。在智能制造方面,要提升智能化設備、智能化運營能力、智能化產品建設。
同時,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品牌國際化,推動政府不斷優化品牌的發展環境,使企業能夠有效提升品牌價值,助力產業集群推動區域品牌經濟的發展,提升中國紡織品牌的形象。
會上,還發布了2015年紡織行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有效運行企業名單、紡織服裝行業品牌價值前50強企業名單、20家自主創新品牌價值企業名單,以及2015年度中國紡織服裝十佳品牌故事企業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