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云南水泥新增產能超過1300萬噸,已造成80%左右的水泥企業虧損,額度高達11億元,且虧損面還在不斷擴大。云南水泥行業遭遇了史上最大“寒流”,水泥企業走到了破產倒閉、遣散員工的生死關口。
行業大面積虧損形勢異常嚴峻
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8月云南省工業能耗4056萬噸標煤,同比下降9.2%;工業用電量61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9.2%;實物煤耗4926萬噸,同比下降11.9%;社會用電量927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64%;商砼產量1395萬立方米,同比下降9%;水泥產量6008萬噸,同比下降2%。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用電量、工業能耗等方面都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充分說明了云南整體實體經濟的低迷。
云南省建材工業行業協會網站信息顯示:2015年1~10月云南水泥產量7452.34萬噸,同比僅微增0.84%;1~10月份累計利潤-3.81億元,去年同期5.26億元,同比下降-172.43%;虧損面同比擴大95.60%,總額超過11億元。業內人士預估,云南省政府2015年稅收較2014年同期至少減少10億元。
2014年云南省水泥行業銷售利潤率僅為2.65%,與全國31個省份比較,排名倒數第5位,企業虧損面接近50%,據云南省水泥協會估計,2015年云南水泥企業虧損面將達到80%左右,形勢已異常嚴峻。
究其原因,嚴重的產能過剩是導致云南水泥市場陷入當前困境的真正“元兇”
產能無序增長危機即將爆發
據云南省水泥協會統計,2014年云南省新增了13條生產線,增加產能1479萬噸,總水泥產能近1.3億噸;2014年總產量較上年同期增加了537萬噸,利潤總額卻較同期下降了3.69億元。2015年云南省又投產了400萬噸新增產能,2016年仍將有900萬噸在建產能投產。
2014年以后,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云南與全國其他省份一樣,水泥總量基本到頂,需求已經達到拐點。2016年,水泥市場又將新增1300萬噸產能,這使得虧損面已達到80%、總額超過11億元的云南水泥企業雪上加霜,已經到了危機爆發的邊緣。
落后產能仍在大肆運行。由于各方面原因,云南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遠低于預期。目前仍有1000多萬噸的小立窯和產能不足2000噸規模的約2000萬噸落后產能在生產運行,這些落后小企業相對生產靈活,在質量控制、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方面更易“鉆”政策的空子,這些產能原本在淘汰落后產能計劃之中,該淘汰卻并沒被淘汰。
無視政策頂風建設新線。部分水泥企業無視國家審批政策與產能過,F狀,還有建設大型生產線的沖動,他們利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試圖“邊建設邊報批”。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還在以各種理由核準新上水泥項目,導致本已過剩的水泥產能仍在增長。僅2015年已經投產、2016年即將投產的生產線,新增產能將達1300萬噸。
無證無照無序開采礦山。在云南水泥企業中,目前至少還有20多家企業未取得相關合規許可,無證開采礦山。這些高能耗、高污染、無證運行的企業至今仍將標以“試制品”的水泥源源不斷地輸入市場,給建筑安全及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隱患。
勞資矛盾增加維穩成本。在云南省水泥企業,近兩年來由于需求觸頂、增速回落、惡性競爭、大面積虧損,導致員工收入下降,甚至面臨失業。職工隊伍不穩定的局面不斷出現,勞資矛盾日益突出,已經成為當前云南省水泥行業突出矛盾,社會不穩定事件及解決成本也將大幅增加。
政府稅收嚴重縮水。據云南省統計局數據,2012年云南省水泥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83億元,繳納利稅總額22.9億元。隨著產能日益過剩,水泥企業利潤持續下降,甚至出現虧損。云南省水泥協會的調研顯示,截至2015年10月,云南省水泥行業累計利潤為-3.81億元,與2014年同期的5.26億元相比,下降了172.43%。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云南水泥平均價格比2014年降低50元/噸(不含稅)左右,照此價格測算,云南省政府全年同比將減少稅費收入10億元。
資源環境不堪重負。水泥企業是云南省工業生產大戶、煙氣排放大戶。企業每生產一噸熟料,就要排放煙氣6500立方米,一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如果不經過環保裝置處理,每天就要向大氣排放3250萬立方米的煙氣,數量驚人。
當前,由于產能過剩、效益下滑,云南一些水泥企業不顧國家環保要求,沒有采用環保設施,沒有安裝脫硫設備,各種煙塵和氮氧化物任意排放,導致這一區域溫室氣體排放體量大增。如果現狀不改變,聽之任之,七彩云南將難逃“霧霾”厄運。云南水泥行業協會和企業員工痛心呼吁:要未霾先防,不能有霾再治,千萬不能讓云南碧水藍天葬送在水泥企業的手中。
推進供給側改革拯救云南水泥危局
云南水泥目前的生存困境已嚴重影響云南建材行業的良性發展與轉型,以及環保事業目標的實現,如果不尋求改變,甚至會對云南的整體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如何把脈云南水泥行業的“病癥”,為健康發展指明方向?記者從各方面調研了解,云南省水泥協會及相關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都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
一是堅定不移地推進云南水泥行業去產能,實行供給側改革。
2015年12月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绷袨2016年首要工作任務,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和產業重大結構性矛盾之一,而力推結構性改革已成為“國家行動”。
在2016年到來之際,云南省工信委原材料工業處也向當地各行業協會發出了“有序推進清潔載能產業基地建設,促進原材料工業向材料工業轉變和加快推動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引導企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的號召。
作為產能嚴重過剩的云南水泥行業,去產能化是當前及今后扭轉局勢的關鍵一招。如何去產能?云南省水泥協會副秘書長佘雋建議采取分步走的穩妥策略。
去庫存。鑒于當前過剩的產能與庫存高居不下的嚴峻形勢,制定并建立行業排放總量控制的標準和原則,實施行業限產停窯及錯峰生產等強制性規定,有效減少無效供給,降低庫存,減少排放及能源消耗,為社會及環保事業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禁新增。根據國務院國發[2013]41號《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一律停批新建及技改新項目;清理取消已批未建項目;分類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全面清理整頓已建成的違規產能,加強規范和準入管理。
去產能。對證照不齊、排放及能耗不達標、規模在1000噸左右的在產落后水泥生產線制定退出時間表,嚴格執法,下決心關停并轉。
推并購。由政府引導,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云南省內大企業積極有效開展兼并重組,有序解決部分合法合規企業退出市場,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
二是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積極作用,加強行業自律與監管。
節能減排及去產能的過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難度很大。如何落實國家及地方法規,確保水泥行業真正走向良性發展之路,云南省大部分水泥企業呼吁,除了政府主管部門要真抓實干外,還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組織的作用。
轉變職能,簡政放權,調動行業組織積極性。要充分發揮水泥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在自律、協調、服務、監管、落實政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建議可將政府部分職能權限轉移到行業協會組織,樹立行業組織的權威與領導,簡政放權,讓協會等組織成為水泥行業日常監管與自律的主體,專業做好有關行業健康發展的事。
多方參與,聯合執法,確保政策法規有效落地。以前地方各級政府的規定與政策執行不力,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參與度不夠,導致效果大打折扣。作為企業自發成立的行業協會是最熟悉了解水泥企業的,政府相關政策的執行往往需要協會組織的積極配合與全面參與,甚至需要聯合執法,只有這樣才能更為精準、更為有效地落實各項政策法規,確保水泥行業有序健康發展。
營造公平公正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云南省建材行業發展提速助力。當前云南水泥市場惡性競爭越演越烈,整個行業的虧損及產品質量問題堪憂,營造公平公正的良性競爭市場環境,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多方共同建設與維護,根據習近平主席2015年到云南考察時,對云南發展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以及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門對云南省一系列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的支持意見,充分抓住“一帶一路”橋頭堡等戰略機遇,響應“互聯網+”創新發展,實現水泥行業的轉型升級,為云南的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積極貢獻正能量。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是2016年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和基本遵循,更是我國水泥行業企業的發展重點。面對行業結構調整的陣痛期,政府相關部門、協會和企業都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共同促進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形成,實現地方水泥工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