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這是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也是指導經濟社會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笆濉睍r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要全面把握新的目標要求,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統籌做好各項工作,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多元(現價,下同),按匯率折算,邁上10萬億美元的大臺階,占世界經濟份額13.3%,一年增量相當于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594美元,按世界銀行標準,居中高收入國家中等水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9萬元和1.1萬元。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這確實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從這個起點出發,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時,初步預計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可達17萬億美元左右,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發展將開始向更高水平邁進。
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不僅現在如此,即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后相當長時間內依然如此。目前雖然從總量上看,我國主要經濟指標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后面了。我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國的1/7、歐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按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序,我們在第91位。從綜合發展水平看,特別是在創新能力、勞動生產率、社會福利水平等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時,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體也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我們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和人才紅利,努力把經濟潛在增長率充分發揮出來,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二、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初步測算,“十三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才能實現翻一番目標。即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之后,相當長時間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才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因此,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是我們長期的任務。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要長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世界上不少發展中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就是因為沒有實現轉型升級,經濟長期停滯,結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們提出“雙中高”,是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雙中高”是兩位一體、互促共進的。只有保持中高速增長,才能為轉方式、調結構留下空間,為邁向中高端水平創造好的條件;只有邁向中高端水平,才能既擴大需求、又創造供給,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超過10萬億美元高基數之上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在新舊動能轉換時期,要實現“雙中高”并不容易。從國際看,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復蘇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交融,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多變性必然會影響到我國。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三期疊加”階段,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逐步顯現,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勞動力成本上升,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推動經濟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升級發展,從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到消費和投資協調拉動的轉換,是一個充滿陣痛、十分艱難的過程。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同時,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有不少有利條件。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在孕育形成,將給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在深入推進,經濟發展有很大的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近兩年多,面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和我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取得顯著成效。經濟保持7%左右的增長,增速仍居于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增量比過去兩位數增長時還要大,而且經濟結構出現積極變化,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形成,民生不斷改善。這些成績確實來之不易,也增強了各方面的發展信心。
實現“雙中高”,要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激發和釋放發展新動能。我國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產業裝備亟須升級改造,有效投資需求有很大潛力。同時總儲蓄率保持在較高水平,社會資金充裕,擴大有效投資也有條件。要創新投融資機制,更多運用市場化辦法,繼續加大對中西部鐵路和公路、水利、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網、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薄弱環節投資,增加對先進制造等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投資,提升投資效率,更好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目前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達60%左右,要著力擴大居民消費,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充分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也是最大的結構調整。要通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增強城鎮就業和公共服務能力等舉措,著力解決好“三個一億人”問題。要優化發展空間格局,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實現“雙中高”,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增長新引擎。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把創新貫穿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進一步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推動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近年來,服務業較快增長,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要繼續推進服務業領域的改革開放,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高端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個人和小微企業的興業之策,也是大企業的強盛之道。要依靠“雙創”,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平臺,推動大中小企業變革生產經營方式、提升效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