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現代陶瓷產業從無到有慢慢演變,然發展速度迅猛,在無數商機的催動之下近十年陶瓷行業快速膨脹,產業規模也急速增大,行業各種內外因交織是的亂象橫行,快速膨脹所顯現的矛盾也一一呈現。
就像一輛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車,突然遭遇了急剎車,沒有系好安全帶的人,大概只有飛出去的份了。陶瓷行業也就是這樣一輛高速行駛的車,而倒下的企業,就是那些沒有系安全帶的人。用高速行駛的車,來形容陶瓷行業在過去十年的發展并不過分。先來看一份數據,2004年,我國陶瓷磚的產量為29.6億平方米,到2014年,陶瓷磚的產量已到達140億平方米,10年的時間里,產能已膨脹到原來的5倍。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現在和10年前房地產銷售面積的變化。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稱,2004年全國住房的實現銷售面積3.38億平方米。而中國指數研究院[微博]在1月21日發布的《201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經營數據解讀》稱,2014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1億平方米。10年的時間里,房地產銷售面積不到原來的4倍。
假設,陶瓷磚和房地產之間存在一個供求指數,計算方式是以陶瓷磚的年產量/全年住宅銷售面積,那么2004年兩者之間的供求指數為29.6/3.38≈8.75,2014年的供求指數則為140/12.1≈11.57。相比10年前,陶瓷磚和房地產之間的供求指數差距已拉大,陶瓷的產能已嚴重過剩。當然,這只是杜撰的一個公式,其實操性留待專家質疑,不過對比這10年來供求關系的變化,也可略窺一斑。
或許這個不靠譜的指數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有人感慨,23年前石灣產區國企日產量只有2000平方,后來南莊私企明珠廠日產量達7000平方米,石灣國企就說南莊逆天了。而現在,廣西一條瓷片窯爐的日產量已達50000平方米,是原來的25倍。
供求關系的變化,讓游戲規則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過去的十多年里,陶瓷企業的膨脹,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靠經銷售和供應商支撐起來的。企業可能只需要花幾千萬用來投入廠房建設,那么設備和原料可以從設備供應商那里賒賬,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卻可以變現從經銷商那里套現,讓經銷商去承擔庫存和市場變化的風險。這樣的模式,讓大多數陶瓷企業迅速地擴大產能,不斷地制造出一個又一個虛胖而又脆弱的低能殘疾兒。
已經上演過的企業生存現狀,還將會繼續上演。堅強活下來的,且行且珍惜。世界那么大,我們都想去看看,但當發現自己被以往熟悉的一切所拋棄,是不是該想想,要如何才能堅強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