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中國存在一種明顯的趨勢,就是資本過度追逐互聯網行業以及金融創新產品,這是因為在產能過剩的狀態下,只有這些領域的回報率較高。在鼓勵創新與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被弱化,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今年上半年,尤其是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是股市上漲與樓市復蘇,甚至規模工業企業的利潤上漲也主要來自權益類投資收益,即股市。應當說,由于產能過剩且需求不足,中國工業遇到了很大困難,上游行業產能普遍過剩,制造業因人工成本、匯率升值以及其他成本居高不下而出現倒閉或外遷現象,甚至出現中國紡織企業到美國投資生產的事情。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目標是發展第三產業,擴大消費拉動經濟的比重。但是,在實體經濟萎靡不振的前提下,過快的發展地產、金融業等虛擬經濟會積累大量泡沫,一方面會制造產業“空心化”現象;另一方面,由于資產領域的泡沫化吸引大量資本,既對實體經濟產生抽血效應,也積累風險。
產業結構調整不僅僅是要調節各種產業的比重,更是要提升產業內部的結構優化,從而達到產業升級的目標。中國實體經濟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不重視推動工業化向前走,可能產生產業空心化的風險。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之后實施了“再工業化”戰略,這是吸取虛擬經濟過度繁榮帶來的泡沫風險以及國際收支逆差過大的教訓。中國工業化水平還較低,絕不可能過早放棄工業競爭優勢而熱衷于服務業的發展。
在日本依靠投資與制造業發展的傳統經濟模式遇到瓶頸之后,也面臨結構轉型的壓力,但是,經過金融自由化與發展第三產業后出現了經濟泡沫,而制造業因匯率升值等原因紛紛外遷,出現“空心化”現象。如果不是大量擁有技術優勢的中小制造企業,日本經濟可能陷入滅頂之災,這些都是中國轉型的前車之鑒。
而美國制造業外移是經濟虛擬化結果而非因技術進步,因為虛擬經濟的高收益提高了所有行業的機會成本,也提高了勞動成本,導致低附加值的制造業無法生存,美國只能依靠進口來滿足日常消費需求。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地產業、金融業以及圍繞著他們的高端服務業收益最大,導致很多實體經濟從業者都蜂擁而入,制造業產能過剩加速了這一進程。
所以,我們有必要警惕在轉型背景下忽略實體經濟,導致虛擬經濟加速繁榮從而進一步擠壓實體經濟的錯誤發生,回歸到對實體經濟的重視,推動產業內部優化升級,向研發、設計、營銷和品牌等制造業產業鏈的高端環節進軍,與此同時依靠市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提升新型工業化質量的基礎上,擠掉房地產和金融服務業的泡沫,做實第三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