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市場正在經歷一些變化。盡管這些變化在當前來看仍比較微妙,但在長期將會對全球石油市場格局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變化之一:從供不應求到產能相對過剩
石油市場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市場。首先,開采和運輸受地緣政治影響較大,甚至地球上可供開采的石油儲量本身也在隨著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因而石油供給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其次,石油需求與宏觀經濟波動密切相關,同時也受可替代能源的影響。再次,除了實物現貨市場外,還存在一個包括期貨、期權等衍生產品在內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與實物市場相互作用進一步加劇了石油市場的復雜程度。供需的不確定和金融交易行為使得國際石油價格始終處于波動狀態。
研究發現,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于宏觀經濟環境和行業環境的不同,在影響國際油價的諸多因素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因素是有所不同的。簡單地概括起來:2000年之前,特別是1970年代到1980年代,供給側因素是影響石油價格的主要因素。哈伯特(Hubbert)提出的“石油峰值理論”認為,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其產量會在某一時點達到高峰,然后必然會下降。他在1953年曾預測美國本土的石油產量降在1970年前后達到峰值,一度引起市場恐慌。在此之后的很長時間里,盡管關于峰值的預測有過多個版本、分歧較大,但石油峰值理論始終是人們理解石油市場、制定石油政策的基礎性理論。在這一時期,OPEC作為“卡特爾”(Cartel)具有極強的市場勢力,動輒就能通過供給側的限制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其間以1973年和1978年的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最為深遠。
進入21世紀之后,在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高速增長的帶動下,需求側因素對石油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大量研究表明,需求側因素對石油價格的影響開始超過了供給側因素。與此同時,金融市場上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對于短期油價的影響也越來越不容忽視。大量機構投資者運用石油期貨交易來對沖股票等其他市場的投資風險。事實表明,這些金融交易存在明顯的羊群效應、反饋交易等非理性交易行為,并加劇了石油價格的波動。
在旺盛需求和金融交易的共同推動下,石油價格從2000年的30美元/桶一路上升到了2008年7月金融危機之前的144美元/桶(以布倫特油價為例)。在此期間,各產油國也爭相增加投資、開足馬力擴大產能。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全球經濟開始低迷,石油需求增速放緩。加之頁巖氣革命使得美國等地區的石油產量大幅擴張,石油市場進入了供大于求的態勢,一直以來的賣方市場有向買方市場過渡的傾向。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2015年世界石油需求為9418萬桶/天,減去OPEC之外的供給后,凈需求比OPEC的產能要少538萬桶/天。由于未來幾年需求的增長將持續低于產能的增長,這一數字到2019年會擴大到605萬桶/天。
變化之二:曾經最重要國際買方基本實現自給自足
頁巖氣革命會增加石油供給,但總量上的影響只是一方面,更關鍵的影響在于它將扭轉長期以來形成的石油國際貿易格局。197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美國的中東戰略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石油展開的。它一方面采取各種措施擴大其在中東的影響力,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另一方面,采取各種嘗試謀求減小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這兩個策略可以稱之為美國能源戰略的“雙股劍”,從尼克松、福特,到卡特、里根,再到小布什,盡管民主黨和共和黨分歧不斷、每位總統的施政理念也不盡相同,但在尋求能源獨立上卻是一致的,歷屆政府都試圖加大研發投入,希望有朝一日減小對中東地區石油的依賴,稱其為“能源獨立運動”并不為過。奧巴馬上任后,恰逢頁巖氣革命方興未艾的時期,更是常常鼓吹能源獨立的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