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棉行協對會員企業調研了解到,企業運行總體情況好于去年同期,信心逐漸恢復。近五年來,棉花產業經歷了舉世矚目的變化,棉花體制改革亟待完善,包括棉花儲備棉投放、棉花目標價格補貼,配額發放等,不斷的調整改革使紡織企業面臨新形勢,同時對行業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企業反映,長期以來,棉花產業與紡織產業緊密相連,紡織行業的平穩運行離不開棉花產業的健康發展,當前棉花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都帶來了阻力;從紡織產業角度出發,提出以下五方面發展建議和探索,供商討:
1、我國農業改革要進一步深化
企業認為,不僅紡織行業要市場化,農產品也應走向市場化,僅依靠補貼和優惠政策的行業或企業生存的路會越走越窄。
中國要從紡織大國成為紡織強國,棉花品質和生產紡織產品同等重要。目前國家的棉花政策基本上是量化指標,沒有質化指標,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約了紡織行業發展。所以,我國的棉花問題必須進行系統性研究和分析,尤其要圍繞質量,在種子、種植、加工、加工工藝與設備、機采、檢驗指標等諸多方面進行開發,真正做到質量保證,成本適中,價格全球市場化。產業鏈中各環節要密切銜接,要將紡織廠的訴求及時傳導到棉花加工、種植端。
2、補貼政策要有實效
紡織行業贊成國家對新疆棉農補貼,印巴兩國政府沒有對農民補貼,但其市場穩定,且紡織品全球占有率不斷擴大,我國以大量的補貼穩定了種植棉面積和棉農收入,相比之下,中國的紡織企業卻非常難,中國紡織企業的用棉成本遠高于美國、澳大利亞,即使兵團規;⒓s化經營也比不了。目前,我國實行的棉花價格補貼,鼓勵了棉農生產者的積極性,使價格與國際接軌,也有利于保持紡織企業的競爭力。
3、用好新疆棉,機采棉質量必須要提高
新疆是得天獨厚棉花王國,隨著機采棉的推廣,新疆地區機采棉占比逐漸增長,機采棉質量不盡人意,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包括人的問題、管理者的問題、認識的問題、政策的問題。新疆具備大規模耕作、種植的區域,應通過政策的引導,從種子到軋花,統一管理、經營,再結合金融工具規避風險。
4、儲備棉出路在哪里
棉花臨時收儲實施了三年,導致我國囤積了大量儲備棉,這引發了全球的關注。我國有廣大的內需,有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每年有消費1000萬噸棉花的能力。近兩年,國內棉花加工數量不足1000萬噸,這是棉花政策造成的,大量的儲備棉如何消化成為當前困擾國家宏觀調控的關鍵。有企業建議將儲備棉出口,但這立即面臨一系列問題,包括出口價格如何確定?誰來買中國的儲備棉?儲備棉質量問題如何解決?會不會有大量的索賠?我們看到,全球消費棉花數量最大的就是中國。
隨著化學纖維產業的快速發展,棉花曾經作為國家戰略物資的地位已發生改變。在此前提下,原來糧棉油的概念已經發生變化,糧食尤其是民眾的口糧是必須保證的;而棉花應該在全球范圍內通過市場機制調節,也只有這樣才能既保障人民的衣著需求,又提高中國在紡織行業的全球競爭力。
5、儲備棉投放的時機
理論上講,儲備棉不可能爛在庫里,所以投放是遲早的事;對于今年儲備棉投放時機企業反映很多:早投,紡企庫存棉花貶值,虧損;晚投,新棉即將上市,紡企就拖延購棉,達不到消化儲備棉的目的。
關于投放儲備棉價格,棉花已經不是戰略物資儲備,國家對糧食的保護才視為是民生大計。保護新疆地區棉農經濟收益是應該的,為使棉農繼續種棉花,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與播種前半個月就公布了;對紡織行業而言,為使中國紡織有競爭力,國家也應盡早將用棉政策公布,投放價格應與國際市場接軌。
雖然紡織行業整體運行平穩,但當前國內棉紡織市場仍未出現明顯起色,紡織從業人士并不悲觀,紡織人是頑強的,只要用心經營,向優秀企業學習,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紡織一定會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