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經濟新常態下,就業、居民收入和能耗強度——新克強指數已然成為衡量中國經濟的重要指標。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確保就業穩定增長,已經成為中央高層關注的重心。
還記得衡量中國經濟增長指標的“克強指數”嗎?
李克強總理2007年任職遼寧省委書記時,曾用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析當時遼寧省的經濟發展狀況,這一分析方法被眾多國際機構認可。
截止目前,李克強出任總理已兩年多了,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變為全國。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若繼續使用“克強指數”分析中國經濟已經不再那么合乎時宜。
早在去年李克強在漢堡出席中歐論壇漢堡峰會發表演說時就透露了他關注經濟的幾個重要指標,“我們提出中國經濟運行要保持在合理區間,今年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5%左右。也就是說,只要就業比較充分、物價比較穩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生態環保取得積極成果,經濟增速比7.5%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當時有官方人士表示,“如今市場習慣用過去的思維邏輯來分析主要經濟數據,從根本上說是沒有適應‘新常態’的變化”。中國經濟目前正處在裂變期、轉型期和結構調整期,各方面都要積極適應這個新常態。
在今年4月14日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李克強表示,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和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經濟砥礪前行,增速等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就業基本穩定,收入同步增長,能耗強度下降。”
在4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上,總結一季度經濟成果時,政治局用到就業、城鄉居民收入、結構改革三個指標。
就業、居民收入和能耗強度——新克強指數,已經成為李克強分析中國經濟的三個新指標。
能耗強度逐年下降
事實上,這一轉變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早有體現!墩ぷ鲌蟾妗沸蜓圆糠(以下簡稱“報告”)寫入了“能源”和“節能減排”,緊接著,在報告第二部分總體部署2015年工作時,開篇將“能耗強度”作為和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價格、就業等并列的關鍵指標。
數據顯示,從2011年至今,中國單位GDP能耗強度分別下降2.0%、3.6%、3.7%、4.8%,今年提出的GDP能耗強度目標是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減少。
地方政府轉變得更快。2014年浙江省金華市,相較于用電量,當地政府更傾向于看好“能耗強度”,對經濟的關注也由體量轉向質量,由追求速度轉向注重結構。最終的成果是,28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23項指標增速高于浙江平均水平,有5項指標增速居浙江省第1位。
隨著對能耗強度的更加關注,這意味傳統制造業如水泥、玻璃、造紙、有色等產業,在新常態要求下,不得不加速轉型。
居民收入可持續增長
中國經濟向消費型轉變,居民收入增長是必要的條件。
“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這是李克強在今年兩會期間的“最強音”。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8%。
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實際增長7.0%,和GDP增速持平。其中甘肅增長10.6%,新疆、江西、貴州和河北等地區增幅均達9.0%以上。
就業形勢嚴峻高層不斷出拳
與前二者相比,為了就業問題,李克強總理可謂日理萬機。
4月10日,李克強在長春主持召開東北三省經濟工作座談會時表示,必須有效頂住下行壓力,否則就業、收入等民生問題會受到較大影響,“把穩增長保就業提效益作為緊要之務”。
4月14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時強調,針對中國經濟新情況新問題,用好多種政策工具,“守住穩增長保就業增效益的基本盤”。
4月17日,李克強赴中國工商銀行考察時強調,小微企業是就業的容納器,支持小微企業,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直接關乎“就業”這個民生之本。
4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部署進一步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出三招“組合拳”確保完成全年就業目標。
5月1日,李克強簽批《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部署進一步促進就業鼓勵創業,以穩就業惠民生助發展。
5月7日,李克強考察中關村創業大街,強調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重大改革舉措。
總理躬親,部委也沒閑著。
5月4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下發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對市、縣工作的督促指導,積極報請政府建立健全就業創業工作督促檢查機制,確保《意見》貫徹落實到位。
5月8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赴廈門考察,了解企業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看法及涉企財稅優惠政策的落實情況。他強調,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財政部門要落實好各項政策措施,努力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環境,為企業發展減負加力,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中央高層為穩住就業,動作頻頻,透露出經濟仍有不斷下行的壓力。
據媒體報道,新克強指數中就業率在4月份出現一定程度的好轉。不過,目前無法判斷這是短期回升,還是長期向好的開始。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兩年政府必須將就業問題作為工作的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