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宏觀環境  中國節能產業網 >> 宏觀環境 >> 電力煤炭 >> 正文
政府和市場應雙調節共助煤炭脫困
來源:中國能源網 時間:2015-5-8 13:40:34 用手機瀏覽

  2015年一季度以來,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依舊為煤炭困局尋找出路。煤企銷量下滑,煤價持續走低,企業大面積虧損,緩發、減發、欠發工資現象普遍……面對行業危局,國家發改委及相關主管部門陸續出手救市,呼吁限產、減產及發文嚴禁超能力開采等。

  為了改善國內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煤價大幅下跌的現狀,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以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等相關部門共同建立了煤炭行業脫困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相關部委每周召開一次會議落實控產、稅改以及淘汰落后產能等工作。從2014年7月14日開始,國家發改委召開煤炭行業脫困工作第一次聯席會議,確定了嚴格煤礦產能管理和加強監督等具體措施,一直到2015年3月6日已經連續召開了二十五次聯席會議,會議中都將依法依規限制產量,改善供求關系作為重點工作來布置和研究。

  為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和落實脫困會議內容,神華、中煤和同煤等大型企業積極加入減產限產行列。以神華為例:2014年7月底,神華集團宣布年內將調減煤炭產量5000萬噸、調減煤炭銷售量6000萬噸,約為計劃產銷量的10%;然后又在2015年提出春節期間正常休假的倡議,再到2015年4月底,神華又宣布今年煤炭產量將比2014年再減少5000萬至6000萬噸。在國家政府部門引導和神華集團等大的煤炭企業的帶動下,從去年開始,煤炭企業主動減產、限產,各地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煤市“拯救”行動。

  但是,事與愿違。雖然國家不斷出臺救市政策,企業也有了減產的行動,但殘酷的現實卻是,作為盈利杠桿的煤價仍然是繼續下探。

  為什么做出如此大的努力煤價卻依然下降?我們回頭反思,在這場“拯救”行動中,似乎還有許多問題。

  1.以量補價求生存。市場供大于求、煤價下降,帶來的最直接后果便是煤企收入減少。但是,國內煤炭企業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為彌補降價帶來的收入減少,不少煤企選擇多產煤、多賣煤,以為煤賣得多了,收入自然就增加了。另一方面,只有煤企維持生產,才能繼續貸款,保證資金鏈不斷。一旦資金鏈斷了,煤礦就必須停產歇業了,這也是很多煤炭企業虧本生產的原因之一;

  2.降價促銷謀市場。在買方市場的大背景下,煤企不得不打起“價格戰”,保住既有市場,謀求擴大市場成為很多煤企的選擇。在保市場與減產量面前,煤炭生產企業、貿易商更多采取降價促銷的方式來保住市場。

  3.新增產能顯威力。在煤炭“黃金十年”期間,煤炭產業投資火爆,礦建設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地競相上馬,這些新建煤礦形成的產能卻恰逢煤市蕭條的困境下,開始大量釋放出來,勃發的產能后勁正顯示著它的威力。數據顯示,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從2000年的211.39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4682億元;目前,全國煤炭產能在40億噸左右,在建產能11億噸左右,即使考慮今后一個時期,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全國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4.利益主體存分歧。在“限產令”執行以來,各地方政府和煤企都予以重視,然而由于地方與地方之間、國企與民企之間都存在競爭關系,有可能一方“輕”落實,而另一方就可能“微”走場,難以統一協調聯動,在這樣的環境下,限產就很難執行落實下去。

  5.退出難退阻發展。從國內現有的情況看,由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擔心,煤炭企業破產會導致煤礦工人失業,影響地方社會秩序,因此不敢讓企業破產,這又拉長了過剩產能的退出時間。

  筆者就以上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解決煤炭困局,產能過剩問題過程中,既要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但同時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因為市場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市場既需要政府提供規則和環境,又需要政府為市場上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保障,煤炭行業轉型期還需要政府為其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引導和推動。

  1.統一領導,統一認識,統一行動

  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會同各地方政府以及各大型煤炭企業形成統一領導小組,統一思想認識,統一組織行動,把化解煤炭產能過剩作為重要議題,避免地方保護主義以及企業之間的盲目惡性競爭,各部門單位明確分工,實行嚴格的控產限產責任制,并將控產限產成效作為考核目標;

  2.全方位監管,推動減產限產落實

  各省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要抓緊對所有合法的生產能力進行建檔登記,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等單位要加強煤炭市場監測,及時發布煤炭產量等信息,分析市場形勢,引導行業自律。要加強輿論宣傳,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營造打擊煤礦超能力生產的社會氛圍。要把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相結合,構成全方位監督網絡,并且可以利用投訴熱線、網絡等形式的立體式監控。

  3.妥善安置關閉退出煤礦職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

  對于關閉退出煤礦所需資金,原則上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煤炭企業按照合理比例負擔。中央財政在國有資本收益中設立關閉退出國有煤礦專項資金,地方財政利用煤炭資源稅收入和國家煤礦下放到地方后保留的虧損補貼設立關閉退出國有煤礦專項資金。

  4.引導企業轉型 自我開拓市場

  近期,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促進煤炭工業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煤炭行業自身主動調整適應形勢變化。

  作為中小型民營煤炭企業,應該以市場供需為主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最新最全的煤炭供需資訊,及時調整煤炭產量;加快設備更新速度,提高煤炭開采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積極拓寬售煤渠道,加強與火電企業的聯系合作,減少煤炭庫存;另一方面,可以轉型其他行業,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開發新的業務,如新能源、新材料、電商、物流、影視以及文化生態等戰略新興產業。

  作為大型煤炭集團,應該積極跟隨國家發展戰略調整步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地方優勢進行企業發展經營轉型,改變粗放單一經營模式,實施煤炭轉化和煤炭深加工戰略,延伸產業鏈,打造清潔能源;另一方面,進行煤企“走出去”戰略,提高優勢煤炭企業的資源儲備量,拓展國際市場,提高海外市場的份額,推動煤企國際化和煤炭供應多元化。

  5.創新交易模式 規避盲目擴產能

  一直以來,傳統粗放單一的煤炭交易模式,由于信息不對稱,不僅讓賣方難以進行準量生產,只能盲目投產,一味擴大產能;而且還讓買方承擔了過度的交易成本,不利于雙方共贏。所以煤炭上下游可以通過煤炭電子商務來規避信息的不透明,從而減少交易成本,又能理性投產控制產能,而且電子商務平臺還可以提供融資服務,確保資金鏈不斷鏈。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破解煤炭困局、化解產能過剩不僅需要政府“看得見的手”,更需要市場“看不見的手”,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兩只手”,讓煤炭產能“瘦身”來換取煤炭產業“強身”,希望煤炭企業在國家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重新認識、適應和引領煤炭產業新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湖北嚴禁鋼鐵、平板玻璃等新增產能
煤炭增值稅稅率有望由目前的17%調減為13%
水泥企業應跟上時代 借助電商大勢發展
國家能源局出臺10條措施助力煤炭業脫困
陶瓷衛浴上下游產業鏈成行業新問題
鋼鐵產能有望三年內壓縮8000萬噸
低油價加劇產能過剩 化工行業亟待轉型升級
港媒:中國將猛減鋼鐵產量 鋼鐵冬天將來臨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網站合作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金融服務
項目對接
技術推廣
最新活動
郵件訂閱
中國節能產業網致力于打造節能領域最高效的技術、項目、資金一站式服務平臺。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