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我國紡織行業步伐放緩,但緩中有進,仍蘊含巨大市場潛力和增長動力。
在2015年——“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十三五”規劃的編制之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一場春季市場大行動正蓄勢待發。
隨著我國消費與投資需求、生產組織方式、要素比較優勢、市場競爭格局、資源環境約束等方面均呈現出新的階段性變化。
當前,內需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時尚型、功能性、生態安全性等個性化、多元化的彈性需求成為新的消費特征;消費方式與渠道不斷變化,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網絡銷售市場,線上線下消費并舉成為消費方式新常態。
國際競爭方面,國際貿易格局正在調整重構,發達經濟體進入理性消費常態并重啟工業化進程,新興經濟體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布局調整。此外,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發生改變;資源環境的約束也在不斷增強。
紡織行業作為消費品行業,與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從去年來看,規模以上企業的主要經濟增長指標,全面由二位數增長進入到個位數增長,從中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變。內外部環境之下,高增長和數量擴張的時代業已遠去,把握行業新常態的外部形勢和內在本質要求,穩增長、調結構,成為迫切需求。
近30年來,中國紡織業在全球的話語權越來越得到增強,我們的實力首先來自于建設完備的產業鏈條和有效運作的產業配套。
當前形勢下,加強創新驅動是紡織行業有效滿足內需升級要求、破解生產要素和資源環境制約、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是行業適應、引導新常態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個性化、多元化取代數量擴張,日益成為新的消費趨勢特征,更好滿足消費者對衣著產品時尚性、功能性、生態安全性等方面高品質要求,成為紡織服裝行業在新時期的重要使命。
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依然是全球紡織服裝業的主要增長動力,同時,隨著國際分工布局新體系,全球紡織業的協同發展也將繼續加強。
|